Louis Vuitton, Gucci, Hermes, Chanel......奢侈品牌们的魔力也许就是如此,仅仅是列出名字,就足够让对其向往的人们展开无穷的美妙联想。
曾几何时,初中的我站在老师的办公室,看一位女老师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包不停地滑动鼠标,百思不得其解;
再一回头,就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LV品牌的母公司老板,法国富豪伯纳德·阿尔诺已经在福布斯富豪榜上超越了比尔·盖茨,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富豪。
我们都知道,奢侈品之所以贵,是贵在它的设计,贵在用料,贵在精致的制作——但仅仅是这些,并不足以让人们为其付出几十倍上百倍的价格,还花得心甘情愿。
这时我们就该聊聊,奢侈品牌附加价值的魔力了。
为了写这篇推文,我去看了一直不太感兴趣的《Coco Chanel》——那个讲述Chanel创始人可可·香奈儿一生的传记式电影。
故事讲述了Coco Chanel带来的女性服装革命:她基于女性本身的需求设计简洁却灵动的服饰,她抨击为了满足男性审美观而制作的繁琐衣裙,她说「女人不应该是服装的奴隶」......
不错,我为故事里主人公的精神内核感动着。但这并不代表,我就会为套在这个故事壳子下的,如今的这个奢侈品牌买单。
更何况,故事的本身都可以是编撰的。
上学期我修了一门Marketing的课,里面就讲到了品牌故事的效应。教科书里「Brand Story」的标题下,写着这么一行字:
「Ask your friends if they can tell you astory about your brand. If they haven't got one, you have work to do.」
「问问你的朋友是否能讲出一个关于你品牌的故事。如果他们不能,那你可得忙起来了。」
一个品牌故事,可以含有一些公司的历史,却更可以夹杂着小说一样的虚构元素——这已经是所有企业家们心照不宣的宣传手段。
而消费者容忍度往往是巨大的。还记得直到一年前,我们才意识到的La Mer放在他们官网上的那个,夸张到好笑的故事吗?
零成本,高回报。就像这样,一个成功的品牌故事,不仅可以吸引大批听众(顾客)的注意力,还可以在他们的心中悄然培植偏向性极强的好感。
也就是说,同一种产品,一模一样的质量与价格,作为消费者的你一定会为讲故事讲得更好的那一方,买单。
不过电影看到一半,我就开始意识到,对于价格高昂的奢侈品,仅仅是一个优秀的Brand Story,还并不至于让那么多人对其趋之若鹜,更不至于让那么多收入平凡的男女生拿出几个月攒下的工资买下一只包。
其实和我之前对Chanel的电影不感冒的原因一样——对于奢侈品来说,真正因为它们的故事和内涵花钱的群体,是很小一部分。
你问为什么?我的答案是,因为它们已经成功了。
不论在哪个时代,「已经成功」本身,其实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看我微博的朋友知道,我之前瞎写过一段话:
「发现了,不论再丑的一个包,只要那些外国模特一背一街拍,名媛明星们一po一炫耀,你内心对其的os立马就会从——“这什么鬼东西啊这设计也能叫包?”变为,“我去好好看这包简直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然后为其茶不思饭不想,把辛苦赚到的钱拿去换包,美名其曰犒劳自己,其实全犒劳给了生产链终端的大资本家。」
人们总是喜欢和明星,富人有联系的产品。究其原因,名流们似乎就代表着更高阶的群体和更超前的品味,而我们想向他们靠得更近。于是我们用和现在的自己不匹配的东西,试图追逐到他们的背影。
下单的瞬间确实爽快,奢侈品在身,也的确让我们觉得离所谓上层更近一步。
可我们别忘了,模特和明星之所以被选做奢侈品牌对外宣传的characters,与他们常年克己的身材管理不无关系;
而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轻松就比一个背着名牌包摆拍的“网红”更能散发气质的原因,不过是前者腹有诗书气自华罢了。
所以啊,在我们为Coco Chanel女士的人生故事感动之余,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下单买包,而是学习她坚强自由的精神——
毕竟聪明人更愿意投资自己,让自己成为那个引领时尚的Luxury。
hey,我是在加拿大边留学边写作的毛毛。
有一个849人在看的公众号:毛的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