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之水,取自于屈原的《渔夫》,从字面上可以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这两种“与世推移”和“深思高举”的处世哲学,一直拷问着主人公池大为,拷问着作者阎真,也拷问着每一个正在奋斗、追寻或者已经追寻到成功的人们。
《沧浪之水》是本官场小说,讲了池大为的一生,他的清高、对理想的坚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是要跳进社会的大染缸还是依然坚守着?是要理想还是现实?是平凡还是崛起?是信仰还是沉沦?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他的影子,我还是研究生,涉世不深,但是看完这本小说,正如宁向东教授所说的,可以少走五年弯路,因为带给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看这前半段的剧情的时候,感受就是性格决定命运。池大为是当时不多见的研究生,毕业分到卫生厅后,先是作为人才被一把手马局长看好,但他心性高傲,不习惯做奴才状,又压抑不住心中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书呆子气地公然在民主生活会上给局长提意见,终于不可救药地被踢到一个备受冷落的部门,一挂就是六七年.没有职位,没有权力,在机关里就等于零.房子、车、钱,一样都没有。这是他的选择,性格决定命运,现实生活中确实也会有很多事情,我们看不惯,那我们就一定要直接说出来不给别人面子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中间地带?
在他去坐冷板凳期间,虽然没有权力和金钱,但是他觉得自己很自由很轻松,没有什么人来管他。直到,老同学聚会的时候,他的初恋对他说:我理解你的清高和想法,你说的是小自由,而我是大自由,我可以做飞机想去哪就去哪,而你连来北京卧铺票都不舍得买,等你到了那个位子上你有话语权,你就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这话刺激了他,其实他也明白,只是还想维系着那可怜的自尊,所以迟迟没有行动。
贫贱夫妻百事哀,回到家之后,老婆天天和他吵:你是一个男人吗?你承担起应付的责任吗?我可以吃苦,可以不买一件漂亮的衣服,但是儿子不能受委屈。在孩子烫伤心急如焚但无人关心、无人探望后的耻辱后,他丢弃了清高,做出了选择——向权力低头。
后来他抓住了各种时机:妻子给马局长的孙女扎针救命、打小报告出卖他人、揭发密谋推倒马局长的小群体…下一个六七年里完成了从科员到正厅级的嬗变,迅速变成了马局长的心腹,一步一个台阶地攀爬了上去。
其中在他往上爬的过程中,他做到了察言观色,会说好听话,懂得去看他人的利益和需求。刚开始的时候,违心说好听话还会觉得尴尬,后面知道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再多也不为过,特别是领导,会觉得自己非常重要,甚至觉得我就是一切的中心,所以还得小心翼翼的维护他内心构造出来的世界。比如说:他知道马厅长想要申请博导,他写课题的能力远胜于领导,所以就想通过帮马厅长写课题的方式来获得器重,他没有直接说挂上您的名字,而是圆滑的说道:马厅长,我知道你学术造诣高,想和你讨论下课题方面的问题,两人聊的越来越投机,您能不能当我的指导老师?这样中上的希望就很大。其实马厅长心里就跟明镜似的,但是他很感激池大为给他留足了面子。
想到,知道都不难,难的是真正去做到。池大为很多道理他都懂,可是就是迟迟迈不出步伐,等他真正迈出了之后,就真的是顺风顺水,心想事成。在迈出步伐之前,我们是一个物种,不能理解上级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那么不公平?思维转变,步伐迈出去之后,就开始慢慢理解和接纳了,这是需要一个过程,转折点就是去行动,就是要去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
我们又何尝不是池大为呢?年轻人血气方刚,想做出一番事业,经历一些挫折打人冷板凳之后,就抱怨世界不公平,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怎么都出不来。我们开始挣扎,开始痛苦,开始质疑之前的选择,可是我们有没有觉察过自己本身的信念就是错误的?比如说,希望世界完全是公平的,是真善美的,是充满爱的,就算世界是黑暗的,我也能改变它,这种信念本身就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不是悲观,这是认清现实,认清现实之后我们才能更加坚定的乐观。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像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但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看完池大为的一生,让我对上面这个故事有着更深的理解,也知道了该如何改变自己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这个改变不是让自己委曲求全,也不是阿谀奉承,而是提升能力,满足别人需求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变的更好,这不就是一种双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