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坡捡史」系列新开辟的一个板块——「西坡视茗图」。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有一些作品是以茶事活动为创作主题的,另一些虽然表现其他主题,局部仍然会出现有关茶事的内容。这两类都属于“茶事绘画”范围,又被称为“茶画”。
因此,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更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西坡视茗图」这一板块中,师妹将选取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几幅茶事绘画作品进行赏析。
今天为您带来的是(传)【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
贞观年间,唐朝国力日渐强盛,经济复苏,文化繁荣。
距长安一千余里外的越中(越州)云门寺的辩才和尚却心事重重。
自从师父圆寂后,寺中一应事宜虽也有其他师兄一起打理,但云门寺毕竟是地方上香火旺盛的寺院,担子的确也更重了。更何况,作为师父智永和尚的大弟子,他的身上还肩负着另外一项不可轻易为对外人言的重任。
想到几天前在京都长安面觐当朝皇上时的情形,那番斗智斗勇,想来也不怯于一场战斗了吧。
谁叫师父智永是大名鼎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呢,而声名远播的《兰亭序》又传到了师父他老人家手上。智永没有子嗣,所以圆寂前就将这件“祖传国宝”交由辩才保管。
本来,这件事说什么也算得上是一件让人感到荣幸的美差事,可谁想,当今圣上十分喜爱书画作品,尤其热衷于王羲之书法,他曾倾力搜集琅琊王氏作品,已颇有所得,唯独最鼎鼎大名的《兰亭序》寻觅无所获。追本溯源,皇帝的目光就聚焦在偏居一隅的辩才身上,几次唤他前往长安觐见圣颜。
想来“出家人不打妄语”在皇帝那里也有一定的通行力吧,所以当辩才寞然摇头,顾左右而言他说道:“早年间战乱频繁,很多东西都遗失了,很是可惜”的时候,皇帝也无可奈何了。
此时,他不免又抬眼看了看禅房上梁后自己耗费多日亲自凿筑的一槛小小暗室,可算是又能长舒一口气了。
此时他决定在寺里散散步,缓解一下连日来的疲惫和紧张。将行到山门的时候,他看到一个穿黄色衣衫的书生模样的人,此时天色已接近傍晚,这本不是香客来上香的时候,看这书生似不是本地人,这引起了辩才的注意。
辩才踱步到书生近处,双手合十行了一礼,书生还以一礼。辩才问道:施主从何方而来?
书生言道:弟子是从北方来此卖蚕种的。久闻宝刹大名,特来纵观,幸遇禅师,托福托福。
辩才看此人彬彬有礼,谈吐不凡,因此上对他青眼有加。
辩才询问书生姓名,书生答道:弟子姓萧名翼。
辩才邀请萧翼进禅房相谈。谁想,两人竟也大有知己相见恨晚之感,对弈抚琴、经史子集无不交流一番,这一下子就错过了关山门的时间,于是萧翼这晚就下榻在寺中的客堂。
此后,两人常在一起品茗赋诗,尽兴畅谈,就这样过了一月有余,辩才已将这位萧姓书生视为知心好友。
一日,萧翼取出梁元帝自画的《职贡图》,请辩才观赏,辩才赞叹不已。辩才心下道:看来这位书生家学渊源必定不凡,竟然收有如此珍贵的画作。
两人遂一起谈论书画。萧翼说:弟子先门传二王楷书法,弟子从小喜欢王氏书法,今下还随身带着数帖。
辩才闻此,当下大喜道:可否明日带来,让贫僧一饱眼福?
第二天,萧翼如约而至,辩才也早已事先从屋梁上的暗格内取下了那件家师圆寂前交给自己的宝物,以备必要时和好友萧翼交换赏析。
萧翼带来了几张二王杂帖,真迹确为真迹,但若论其珍贵与价值所在,则远不及辩才手上拿着的这件。
辩才于是将手中锦盒内的字帖卷轴呈递给萧翼,萧翼打开来看,正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当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心心念念的珍宝,也是他此行接近辨才和尚的真正目的。
一日,辩才应邀外出,萧翼私自来到辩才住处,对寺中和尚谎称自己的一件要紧物品落在辩才禅房内。萧翼并不费力地就找到了想要的《兰亭序》,因为那日他将自己带来的二王杂帖留给了辩才,此后数日,辩才每天都要将其与《兰亭序》拿到案上进行临摹、对比。所以这几日并没有放在暗格内。
拿到《兰亭序》和二王杂帖后,萧翼便急奔水安驿,告诉驿长说自己是御使,奉敕来此,速报与都督齐善行。齐善行听了,急忙来驿站拜谒萧翼。萧翼对齐善行宣示旨,说了自己奉命取《兰亭序》的缘由。齐善行立即派人去召辩才。辩才当时还在友人家做客,突然都督召唤,不知何事。来人告之,说有朝廷御使要见他。
辩才来到驿站来见御使,一看竟是“书生”萧翼,不由愣住了。萧翼告诉他,自己乃是奉太宗之命来取《兰亭序》,今天已经取到,就要回京交旨,临别之前特唤大师话别。辩才闻之,顿时晕了过去,很久オ醒过来。
萧翼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向太宗交旨。太宗见取得了《兰亭序》龙颜大悦。因萧翼赚《兰亭序》有功,擢升为员外郎,加五品,赐银瓶一个、金镂瓶一个、玛瑙碗一个,并在碗中放满了珍珠。
太宗起初对辩才密藏《兰亭序》及再三宣诏不肯献纳甚是恼火,但念及辩才年岁已高,也就不忍加刑。数日后,下诏赐辩才丝织物三千段、谷三千石,敕越州(今浙江绍兴)支给。辩才只得谢恩,并用这些恩赐造了三层宝塔,甚是精丽。但是由于受了惊吓,加之年岁已高,他一病不起一年内就圆寂了。
唐高宗时期的大画家阎立本将这一事件生动地描绘了下来。阎立本曾任工部尚书,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拜为宰相。他有应务之才,尤擅绘画,工于写真,并以故事画见长。大名鼎鼎的《步辇图》也是这位大画家的传世名作。
《萧翼赚兰亭》画面的主场景描绘的是萧翼从辩才处赚取《兰亭序》的事件,但是历来细心的爱茶人也颇为关注画面左侧大概三分之一的煮茶场景。
只可惜《萧翼赚兰亭》的原画已经遗失,我们今天看到的主要是两件宋代摹本。
👉
👉
阎立本活动于唐太宗、唐高宗朝,卒于唐咸亨四年(673年)。在他去世60年后茶圣陆羽才出生。所以这幅画(原画)应该早于《茶经》约一百年问世。从这幅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初唐时期,烹茶就已经渗透到民间,越中寺庙不仅僧众饮茶,还以茶来招待访客。
而画面中出现的煮茶器具,也基本上没有出陆羽《茶经·二之具》的范围。所以,可以说《萧翼赚兰亭》是《茶经》的一个很好的形象注释。
仔细观察台北故宫和辽博的两个版本,还是能在其中发现不少细节上的不同。美学家、茶器设计师孙壶先生在考证了两个版本的画作后,提出的观点是辽博的版本应该更接近唐画原本。
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侍者煮茶用的是侧把、有流的銚子,同时手里还拿了一双筷子。在辽博版的画面中,煮茶的环境相对单纯。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版本,相对比之下,多出了一些器物与细节。
△ 台北故宫博物院 《萧翼赚兰亭》煎茶场景
△ 辽宁省博物馆《萧翼赚兰亭》煎茶场景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版本的绘画中,前置的具列床架上似乎多出了几件茶器,比如一个朱红色的荷叶盖罐。和后代绘画相比,它极有可能是一个茶叶罐。同时还出现了茶碾。但在辽宁博物馆版本的绘画中,我们却没有见到这些器物。
因此,从考古学角度上来看,我个人更倾向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这幅更接近于唐代原版。这样判断原因就在于:台北版画面中出现的朱红荷叶盖罐,这种形象的茶叶罐出现的比较晚,最早是在宋代才出现的,实用的流行期甚至会更晚。唐代的原作《萧翼赚兰亭》是不可能出现宋代式样的荷叶盖罐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或更倾向于,后人在描摹复制《萧翼赚兰亭》图的时候,以自己对唐代煮茶的理解,额外的加上了茶碾及茶叶罐等。
历史上,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等近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病逝,高宗遵太宗遗嘱,将《兰亭序》作为殉葬品埋入太宗墓(昭陵)中。与《萧翼赚兰亭》一样,我们今天的人已经看不到真迹了。
我们常说,历史没有真相。历史只是留给了我们很多的线索,或文字,或画面的。有心的人或许能够从这些线索中抽丝剥茧、像玩儿密室逃脱一样不断地接近所谓的真实。但至少这样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在过程中排除一些错误的引导,避免下一些轻易而片面的论断。否则的话,人类也会像历史一样越来越浑浊,越来越模糊,最后就像一滩死水了。
参考文献:
1. 若云.萧翼赚兰亭[J].青少年书法,2011(11):49.
2. 奕明.《萧翼赚<兰亭>图》趣谈[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3(09):18-19.
3. 浩耕.《萧翼赚兰亭图》重现唐代煮茶风情[J].文化交流,2008(5):47-49.
4. 孙壶. 茶课小组线上课程第十二讲《煮茶的价值不应该被轻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