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是别人书,解得却是自己的累积。从初读《论语新解》,到回归《论语》本身,都让我感悟颇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名参,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孔子晚年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古来对“慎终追远”一词有多种释义。一种说法认为:“慎终”为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为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另一种说法即宋儒的解释:终,人死;远,指祖先。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慎,害怕;终,结果;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曾子的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了,人们就能少做错事了。最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人如果能谨慎一生,就几乎接近于“道”了,这样的人必将会受到后人的景仰。
子不语怪力乱神,却也信三尺头上有神明,教导后辈子侄为人切不可两面派,要慎独方能成事,今之为人,可多种释义古文,亦需慎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什么要父在观其志?父亲在世的时候,那父亲便是一个家族的大家长,做一个孝子,做任何决策之前,都要秉承父亲的意思,自己不能做主。便有其后人注解为:父在子不得自专, 自专就是自己作主,应该要由父亲作主。所以观其志而已,既是自己不能作主的话,那么他就没有什么表现,他所做的事情,都是由他父亲吩咐他做的,这个时候只能看他的志向,志向就是他没有做出事情来,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表现而已。父没呢?父亲不在世,自己可以作主了,可以独当一面作主了。这个时候观其行,就看他的行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死了以后,按照那个时候的礼。父亲死了以后,孝子要守丧三年,在这个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就是父亲在世的时候办的事情,以及家里一切的规距,都不能改变。这个可算是孝矣,可谓孝矣,可以说是个孝子了。三年,这前面也说过了,父母之丧,作为孝子,一定要守丧期三年,表示报答父母恩德的一个期限。在别处也讲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一个小孩子生下来,自己不能说,一生下来自己会走路,所以生下来以后,由父母怀抱,然后逐渐逐渐教他学习着走路,所以三年之内都离不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之后免于父母之怀,可以自己行走了,所以父母不在世,死的时候,要居丧三年。实际上讲这孝道,大孝终身慕父母,真正讲孝道岂只三年。终身,只要自己还是活在这个世间,对于父母,随时都是想到父母的恩德。
父子之道,从亲到孝,可沟通有无,亦需以理明之。
从“慎终追远”到“三年无改于改父道”,从慎到孝,始之《论语》,终于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