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遇到一件事情,对于彼时的我来说,称得上是极具挑战性的,似乎超越了我的本性、能力和天分,以至于令我倍感沮丧。我一直认为自己算得上热爱思考,不会畏惧任何难题,但是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以为思考无效,无助于自己完成此关,甚而怀疑自己的存在失去了意义。这一天,我没有任何食欲,只是到餐点勉强让自己苦着脸吃下一碗饭,深夜也不想去睡觉,一直在想还能找到什么办法解决这件事情。
恰在此时,我瞄到抑郁症的诊断:缺乏食欲、失眠、性欲降低、对生活失去信心、心情持续低落,符合其中四条便成为轻度抑郁。我问朋友,自己是不是有轻度抑郁?朋友回答:要不陪你去北医三院精神科看看?听他这么说,我反而感受到了自己对生活的深深热爱,怎么会没有存在的意义呢?我是多么喜欢赖在这个世界,和家人在一起好好待着,绝对不愿意放弃现在的生活。这不过是一段时期的情绪失落,并不是抑郁。
事情最终解决,我却对自己当时的思考方式产生了好奇,为什么往常乐观的自己,在一个时间点上竟会沮丧到对存在的意义失掉信心呢?是什么让我的大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回溯自己以前的思考方式,终于发现,原来我的潜意识里,仍然遗留了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舆论影响,这种影响如此之大,在我每一次平常的行为和思考里都产生了自身毫无察觉的牵引作用。
自幼家庭氛围甚是保守,不鼓励勇敢尝试,母亲的论调往往带着层悲观的消极态势,对他人做出的任何事情总会挑出不甚优越的地方,最突出的一点是,擅长用自己家的短处去对比别人家的优势,她突如其来的烦躁成为引发家里不和谐的源头,时时侵蚀着每个人的快乐。父亲本是乐观,然而对家人却难于亲近,总是把自己的时间消磨在工作里。我大概继承了乐观的天性,却如此被悲观的环境紧紧套住。
我曾经谨言慎行,只想讨好母亲,不过从来不起作用,长到成年,完全独立生活以后,终于和母亲的悲观腔调彻底划离,再也不用哀泣连连,看似可以舒展开乐观的天性,前方会出现更美好的生活。然而,失落不期然地到来,才发现自己只是在人生大选择中保持了乐观,比如就业和结婚,可在日常里,悲观的阴影依然暗中笼罩,我从来没有学会如何享受做事过程里的快乐,反而总是在担忧和畏惧难以预期的失败结果。
这个世界复杂而多面,社会舆论却总要区分成功与失败,名与利成为绝对的衡量,人生似乎只留下单向通道,房、车、名校总能成为人所焦虑的着落。比起过程,舆论喜欢张扬结果,极尽所能地夸大对比,只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关注的流量。当我处在这种环境里时,心里也不由暗暗对比起来,于是悲观地发现,失落与焦虑无时不在。
我对结果过于看重,或者对接收结果的人的反应过于看重,掺杂着畏惧失败的压力,这些焦虑着落在做事的过程里,让乐趣消散不见,情绪总是低落,在这种状态下,思考自然无法发挥高效的潜能,容易落入狭小自闭的区域里。我似乎总是做不到最好,这是否影响了存在的意义?可是我比过去的自己,已经好很多,而且还会更好。没有名与利,我感受着这个世界的丰富与良善,路过各色人生,体验着生活带来的每一种滋味。我为自己而存在,可以全然拥抱着自己微不足道的世界,学习爱与更好的生活。生活不是必须要验证意义是否存在,意义伴随着生命到来,每个人只需要将与生俱来的意义缓缓铺展。
我决定试试这些小方法,让自己受影响的思维开阔起来。
改头换面,振奋面貌精神,即使心情沉闷,也先假装自己是开朗的,换上体面的外套,挺直脊背,面带微笑,让外在表现带动内在状态。我发现自己思考时不由自主地皱起眉来,令人感觉沉闷刻板,于是提示自己主动用手抚平眉间皱纹,立时感觉压力减轻,心情开阔起来。
放开心态,让自己主动地构想希望、乐观与好奇,提示自己任何事物都是多面的,反转无处不在,不必过于看重可能出现的悲观结果,在大脑里设想推测可以到达最好结果的途径。
自我鼓励,专注于过程,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自豪,让自己追逐最好,只和自己比较,像打理财富一样,积储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如果还出现消极的想法,就换个角度看问题,找到旁观者聊聊思路。
任何时刻,仅仅是过去通向未来的一个过程,生活不会停歇,这会多么烦,走过去,还是会看到未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