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辑思维里的罗胖又火了一把,只不过这次既不是因为他的精缩60秒,也不是因为提前20年卖出的广告费,而是因为某些和我们一样的知识焦虑症患者发现,他们订阅了“得到”专栏,看完了罗胖推荐的书籍,却并没有减轻自己的焦虑。
罗振宇,也称罗胖,1973年1月生,安徽芜湖人,资深媒体人和传播专家。历任CCTV《商务电视》、《经济与法》、《对话》制片人,知识社群《罗辑思维》创始人,主讲的知识型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累计播放超过6亿次。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拥有900多万用户,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
很明显,罗胖并不满足于他目前的成就,于是他干出了跨时代的一件事——创立知识付费模式。
2016年5月“得到”APP上线。旨在为用户提供“最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
用户可以免费收听“知识新闻”、《罗辑思维》等独有栏目,付费收听“每天听本书”等特色精品,还可以订阅李翔、李笑来、薛兆丰、万维钢、吴军、和菜头等多位入驻大咖的付费专栏。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27日,“得到”APP总用户数近620万人,日均活跃用户约50多万人,专栏累积销售超171万份。
只需要花费199元,你就可以听到万维钢每天为你解读英文世界的好书好文,追踪西方精英在各个领域的思想突破,帮你和全球精英大脑保持同步。
只需要花费199元,你就可以听到薛兆丰为你带来的北大经济学,让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成为你的本能,让你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这是多么巨大的诱惑。上海迪士尼门票是370元,平时逛个超市还要花个一两百多元,而现在只需要199元,你就可以直接听名家授课,获取精英学识,似乎这些包罗万象的知识已经是你的囊中物了,而你已经是谈吐自如的成功人士了。
“得到”目前上线30个专栏,每个专栏的订阅人数都已上万。
时代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知识焦虑症患者,他们每天都过得很焦虑,如果今天没有新鲜知识的输入,就会觉得坐立不安,仿佛被全世界甩在了身后,而“得到”的出现恰恰符合他们的需求。
不需要整块的时间,上班路上,排队买咖啡的时间,只要打开“得到”,你都可以获取新鲜的知识,这样的诱惑力对知识焦虑症的人来说真的是天使的福音。
罗振宇自己也是这样定位他的产品的:
1. 消费升级时代,中产阶级一个迫切的需求是“对抗落后焦虑、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终生、跨界、随时的知识学习不可或缺;
2. 但是碎片化时代,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和时间决定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太低效;
3. 当1和2构成了一组深刻的矛盾,人们一方面渴望随时充电、生怕落后,一方面又苦于有限的注意力和时间,知识如何高效获取、易于记忆、便于转述?于是知识产品家出现了,知识服务出现了,把传统模式下的知识传授(厚书、长课)转化成了适合碎片时代的知识产品;
4. 当这些产品因为突出的质量(而非一时传播),可以像新华字典一样抢占某个知识细分的心智定位时,它就会产生类似版权的效力,通过持续不断被消费实现规模化(想想新华字典的印数);
5. 因而知识服务更重要的是产品本身足够硬,能够畅销不衰,而非流量(一时畅销);
6. 这是出版和教育的逻辑,想想教育加出版这个市场有多大?
罗胖曾写过一本书《我懂你的知识焦虑》,基本上是每一章介绍一到两本主打书的模式。虽然书名是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但是书和音频都让人更加焦虑。
无时无刻不在输入知识,却没有时间停下来进行系统的思考,这种阅读模式只能让读者无限放大心底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身的恐慌,进而迫使自己进行更多的阅读,想要更快的获取知识。
不得不承认,罗胖有一种死磕精神,他能够将一本书的内容用简洁有趣的讲法讲出来,这真的需要一定的功力,但这功力显然是属于罗胖本人的,而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和我并不能增长我们的功力并缓解自身的焦虑。
那么为什么这种将大知识简化传递的方式这么还有市场?因为他们贩卖的不是商品,而是无限焦虑中的心理按摩,是上升无望人群的中产阶级错觉。
许多人都想不花很多时间就能博闻强识。就像王烁说的那样,做智识的游牧民族,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自认为最有效的生存策略。看见哪里的青草更肥美,我就转场到哪里。可这样没头苍蝇一样的每天乱转,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方向,你最后真正得到的知识又有多少呢?那些被你吃进胃里的青草,又有多少真正消化进你的身体变成你的养料呢?
“每个人都被空间和时间这两堵大墙死死地压缩在肉身的牢笼中,唯一能够让我们越狱的就是知识。”罗胖在书中如是说。
他告诉我们知识的力量,他带给我们获取知识的捷径,或许你看到了真的有些人在订阅了“得到”专栏后变成了业界大牛,于是你也订阅了许多专栏,每天吃饭的时候听,上班的路上听,甚至上厕所都不忘听几个专栏,可你还是你。
一个十万人订阅的专栏出现几个厉害的人也不奇怪,这和成功学教会的模式一样,只要有一个专栏用户成功,以他的名义可以召集上千人,也许那些人在订阅专栏之前就已经很厉害了,也许这样快餐式的获取方式恰好适合他,但你还是你。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这是格拉德威尔在《异类》里的一段话。1万个小时的专业训练,如果每天训练6个小时,一周训练5天,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
而“得到”给我们的是什么?每天花20分钟,为你讲一本经典好书。每天花10分钟,为你讲授北大经济学。5分钟商学院,系统学习最经典实用的商业知识。看到上面这些话,你不觉得可笑吗?这样的捷径真的可以使我们功成名就吗?
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来到了。父母们已经很难理解什么叫“人工智能”“降维打击”了,而滴滴、美团等实体补贴方式的运营更加让他们一头雾水:“这还怎么挣钱呢?”新时代的新玩法已经来临,看不懂的自然落后,看得懂而看不透的就只能跟着别人跑,只有看透了这个飞速狂奔的世界的运转规律,才能成为“风口上的那只猪”。
罗振宇的出现,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需求。罗辑思维是知识付费的先锋,是一种商业模式的运作,它不是慈善,也不是对你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老师。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希望他们赚钱,把知识付费模式尝试成熟,对内容生产者是利好的。就像早期的商业片一样,有了《英雄》,之后才可能有更多名利双收的电影。无论是类型片《泰囧》还是艺术片《路边野餐》。成熟的商业模式对商家和消费者来说是共赢的局面。
作为知识焦虑症患者,仅仅依靠罗辑思维,并不能带给你任何个体上的进步,那只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你以为你买到的是“得到”,其实你买的只是“知道”。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得到”给我们的只是知识,是各个领域碎片化的知识,而从知道到得到,我们需要做的是思考。没有人能代替你去努力,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去思考,任何你以为的捷径,到最后都会发现,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