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荣强
前一篇文章《你、我、他》,我讲过挖角色一方法。意犹未尽,还想再写一篇,继续挖角色。
曾经在《古文观止》里面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印象颇为深刻。不过,当初只是对齐王心胸宽广、从善如流感到“大王圣明”,对邹忌的自知之明、以小见大深觉敬佩。
可是,当我从事口才培训提炼出钻石法则之后,再次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却有了另外一番认识。
原文照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也是一部奇书,由西汉刘向编定。虽然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但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按中国古典散文研究专家谭家健的意见,《战国策》的思想流派归属比较含糊,主要属于纵横家,但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我看倒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管他什么派,能派上用场就是好派。
原文只有300多字,故照录如下,温故知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角色挖得很到位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非常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分的手法来写。尤其是通过三分的方法挖角色,挖得很全、很深、很到位,全方位地展现了齐王纳谏这一事件的各色人物。首先看看挖出了哪些不同的角色:
1、邹忌的妻、妾、客是三种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回答邹忌与徐公谁更美时,答案相同,却分别有“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种不同的心态。这三种心态都概括得极传神,我们完全可以在某些话题的思考与表达中套用。
2、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这又是三种不同的角色,他们与妻、妾、客一样,分别有“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种不同的心态。
3、齐王下令纳谏之后,还有三种不同的角色是:“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除了这些巧妙的角色三分之外,还有时间过程与多少层次上的三分,我也顺便指出来。
比较容易识别的有两个,一个是齐王下令,不同的进谏方法,分别获得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赏赐。另一个是时间过程的三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仔细研读,还有时间三分法: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分,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分,整个故事的发展也是三步。
当然,这样多的三分法不见得全是作者有意为之,但是不是冥冥之中就确定了的呢?如此之巧妙,是不是值得我们借鉴呢?
三个儿子的婚姻观
解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希望令读者进一步强化挖角色的意识。正如有人笑解相对论:厕所里的人觉得时间过得快,厕所外的人觉得时间过得慢,不过是角色不同罢了。不妨再看两个故事。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一户人家生养了三个儿子,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当中,他们的妈妈经常被爸爸打。看到这情景,老大想:妈妈太可怜了!我以后要对老婆好点。老二想:结婚太没有意思,我长大了一定不结婚!老三想:原来,老公是可以这样打老婆的啊!
有个营销学讲的故事:两个欧洲人去非洲推销皮鞋,非洲土著穿鞋吗?A推销员去,看到非洲人都光脚,立刻失望:这些光脚丫的,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沮丧而回。B推销员去了,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多大呀!于是想方设法教非洲土著穿皮鞋,结果,发了大财。
即使环境相同,面对事物相同,但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挖角色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