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五月啊,下了一趟江南,定下一场人生大事,打了一场羽毛球赛,猫和爱的人都在,工作吃饭,生活倒是没什么特别,就是前两天学着剪录了一个读书分享的视频,可惜被小哥哥吐槽制作太粗糙,羞于人见,最后给王棉花录了几个日常,留作纪念。
旅行游记写了很久,读书笔记倒是落下不少,一眨眼一个月就又过去了,没有一篇像样的笔记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就在五月的最后一天,简单分享一下我的五月书单吧。
一、《失落的卫星》刘子超
《失落的卫星》是我今年读到的最想与人分享的书籍!
这本书出版于2020年,是年轻的中国旅行作家刘子超,在十年间,数次深入神秘的中亚地区(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六个斯坦国家),写成的一本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旅行文学。
用中国人的视角去看中亚各国。首先拥有同样文化观念的记录者,其次没有外文翻译之后的水土不服,最后基于中亚这片土地长久以来和中国千丝万缕的牵绊关系,我们跟着这本书和记录者走进中亚各国,多的是惊喜、亲切和贴合感。
刘子超走进中亚,不仅看到了异域的风土人情,也追寻着先人的足迹感受历史的沧桑,同时他也在深入探究,苏联解体之后在时代里挣扎、游离的中亚各民族,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是一本适应当下时代目光,内容丰富、视野新奇、环境开阔,具有深厚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文学著作。作为旅行文学,适合所有热爱旅行的旅行达人们(需要注意的是书中并无旅行攻略和太多旅行照片),同时作为文学作品,也适合所有热爱文学类书籍的读者(包含较多的历史、地理知识)。
对旅行和神秘的中亚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新书!
二、《了凡四训》作者袁了凡
“善”,是基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人类进化演变的永恒话题。现代人对“善”的诠释和探究,不再那么积极系统,但是在古代,有一位先人关于“善”的著作,却淌过时光如水流传下来,那就是中国的第一本善书《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为明朝人袁了凡所著,作者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官职不高,还早早就辞官回家,在家乡著书教学。作者算得上长寿,一般长寿的老人脾性较好。
这本书是劝人为善的书,全书一共只有四个章节,从《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出发,融合儒、道、佛思想,告诉子孙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做,才能有效的积德行善,改变自己的命运。
薄薄数十页的《了凡四训》我读了两遍,字字有所悟,句句有所感,我称了凡为了凡兄,为知己了凡,他倡导的一言一行和张女士一直以来身体力行的观念如出一辙,譬如:“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非常善良的人和非常邪恶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们,善和恶会让命运变得不一定);“天地在上,鬼神难欺”(举头三尺有神明!)均是我从小耳濡目染的行为观念,因此翻开扉页,便一见倾心。
袁了凡写《了凡四训》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传承最重要的人生经验,因此格外诚恳和真挚,但是你说这些观念和做法,在现代社会还有没有实用性?我认为还有!行善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可行性。
“积善”的理念,很多时候像搞传销洗脑,每天大喊100遍,你要做好事你要做好事,做好事会有好运的,那么做好事到底是不是能够改变命运?这种玄学的东西我不敢讨论,因此这本书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倒是挺挑读者的。
若是有缘碰到这本书,可以翻开一读,若是没有,便也不必强求。
三、《一生自在》季羡林
季羡林,季老我最早读过他的《牛棚杂记》,他从1911年出生到2009年逝世,见证和经历了中国上个世纪所有的社会浪潮,却始终能保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度,通身端的是乐观豁达的气派。
季老的散文,真诚、朴实,书写的多是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娟娟心事。
近些年汪曾祺汪老的散文读的最多,念念不忘那句“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他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林清玄、史铁生和余秋雨我也读,最爱的还是余光中的散文,“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游子的赤子之情读来让人灵魂颤栗。
我说这些是说明,写散文的作家们都有自己的风格,偏向哪一种风格或是哪一个作家因人而异。季老的《牛棚杂记》和他的一生行事,我个人很推崇和尊敬,但这本《一生自在》,确实没有读到特别感触的点,在季老回忆留德七年的欢喜和安稳时,恐怕是我的小家子气,我总是想到他在德国你侬我侬的洋人女朋友和留守在国内家乡苦苦挣扎的孤儿寡母,久久不能释怀。不过总算,季老最终坚持回到了家乡。
季老的主业是语言学家,他精通12国语言,是世界上少有的精通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也就是说季老是个惯于坐冷板凳的专注学问的学问人,我觉得这是他作为一代学者,最值得我们崇敬的地方。
四、《情书》 岩井俊二
当我陪着朋友走进电影院的时候,丝毫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被一直以来嗤之以鼻的日本纯爱文学在心头轻轻的敲上一锤。
这一锤敲的人酥酥麻麻,过了许久,还能回味到一二分的余味。
《情书》是日本作家兼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和同名小说作品,讲述的故事实在很简单,关于暗恋和告别。一面是从未察觉到的美好而羞涩的暗恋,另一面是生离死别的隐忍和悲痛。两个素未谋面的女孩子因为同一个男生,被命运,用书信将彼此的生命轨迹拉在一个交点,真挚的情感就在两人之间默默流转。
故事讲完了,真是又俗又狗血。但是文字和视觉总是能够创造强大神奇的魔法,让每一个故事都闪闪发光。
电影《情书》,镜头和音效让人忍不住称绝,镜头一开始就是短发的渡边博子躺在雪地里,镜头往后一拉再拉,只剩满屏满眼的雪和一抹女子的鲜艳。视觉里所有的感情点到即止,不过分渲染悲伤,也不强调深情,氛围的营造恰到好处,故事的最后,渡边博子在雪地里大喊“你好吗”、“我很好”,和远方藤井树念出的“你好吗”、“我很好”,真是最优雅的告别。
书籍《情书》,薄薄一册,寥寥数语,日本作家的白描写作跟白开水一样,但是细腻柔软,丝丝生香,文字语言的无声韵味在这本书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文学的主旋律是伤感唯美,例如川端康成一类的大师,他们笔下的BE美学,含蓄、克制,让人回味无穷,当然也莫名其妙,我之前一向对这类书籍敬谢不敏,孰料意外撞上《情书》,倒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日本纯爱电影和日本伤感文学的美学语言。
《情书》,在视觉效果和文字效果的相辅相成下,故事效果达到了极度完美。
月底的分享,还是写到了月初。
天气闷热,让人一整天昏昏沉沉。
晚上读到朱光潜先生的《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谈学问》一章,先生说,只读书,是最无用的事情。要将“学”和“问”,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做学问的目的,让我颇为汗颜,一直以来,我将读书看作一种消遣的方式,读书时候的自然轻松是我最大的收获,如今想来,“学而不思则罔”,读了这么多书,却不去追问和思考,实在是不值得提倡的。虽然我不是做学问的,但是希望自己写出来给朋友看的文章,能够尽量有价值一些。
思考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毅力,但总是觉得自己能够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像那年我跟自己说开始坚持读书时一样,试着去坚持思考。思考的深一点,再深一点。
啰啰嗦嗦,唠唠叨叨,窗外的雨,已经不下了,买的香槟玫瑰也谢了,小雏菊还开的正好。朋友说:花店不开了,但花继续开。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