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宁子
中华婚俗文化源远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催生了异彩纷呈的地方民俗。在古老的关中大地上,从岁月长河中繁衍而生的婚俗,它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见证,也是婚姻约定俗成的礼仪。常言说,十里风俗不同,在关中,一桩婚事,从提说到走进婚姻殿堂,它融汇了八百里秦川的婚俗文化。在这里,记录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关中风情。
中国有句古话:无媒不成婚。在关中,谁家女子长得心疼(漂亮),谁家小伙长得灵性(聪明),在各村的媒婆心里都有数。
虽然我们当地有句俗语“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但也有“好女么好夫,好男么好媳”一说。在旧社会,婚事是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上,成婚后才能知道对方是光脸还是麻脸,即使不乐意,也翻不过父母的边儿,只有忍气吞声,只有认命。进入新社会婚姻自主,若男女双方不满意,即使媒婆有将喜鹊说下树的本领,也是白搭。在这种情况下,乡间婚事就有了先见面后良缘的“背见”。
背见,顾名思义,就是背过人见面,让男女双方先了解了解。
哪家女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逃不过媒婆那双眼。
哎,她三婶,咱女子多大咧,有主儿家(婆家)咧么?
么呢,翻过年就十八咧,等着你这个能行她大妈给咱娃寻个主儿(婆家)呢!
么嘛哒!(没问题)
也有主动找上门让媒婆给自己的儿女说媳妇,寻婆家。看见有人找媒婆,邻居大声打趣,嘴放快,脚放勤,是媒不是媒,先咥两三回。媒婆听后哈哈大笑道,嘴皮磨得起了泡,脚磨小了好几圈,成人之美,皆大欢喜,添福添寿呢!
说话间,媒婆按照对方的家庭情况和女子长相,与自己知根知底的几家小伙子配对。在心里掂量一番,感觉这女子和邻村的一家小伙般配,然后将那女人悄悄拉到一边耳语道,邻村有个象,家庭条件也不错,一家子都是过日子的人,小伙子也长得体通(体面),我看,跟咱女子般配着呢!
既然般配,那你她大妈赶紧给咱娃提说!
女人兴高采烈回到家,问当家的要主意。毕竟婚姻不是儿戏。男人和女人商量稳妥后,就托七大姑八大姨打听那家的情况。几路消息汇聚一起,那家人若是过日子的庄稼人,祖上几代身体健康,在村里的乡行(口碑)不错,小伙子为人真诚勤劳能干,那这婚事就有门。帮女子把好第一关,向女子开口就是当妈的事了。
热媒热媒,趁热打铁。几乎同时,经过媒婆提说,男方也在做着和女方家一样的事。等到双方都没意见,就选一地方让男女双方见面。只所以称为背见,这见面的地方不是男方家,也不是女方家。选择双方的任何一家亲戚家,也可以是双方的大人的知己朋友家,有时候,为了方便,直接去媒婆家见面。
背见,双方都有陪人,以便把关。这陪人可以是双方的父母,也可以是亲朋知己。毕竟是关系着一辈子的幸福,双方都很慎重。
出于礼貌,小伙在家人的陪同下早早赶到媒婆家,坐在炕沿上,接过茶水,眼睛时不时飘向门外,耳朵捕捉着屋外的一切动静,心跳也比平时快了许多。大人们说啥他都会笑着应着,其实是啥都听不进去。媒婆总忘不了叮咛小伙,见了人家女子要大方,要微笑,千万不敢因为激动说话结结巴巴。
说话间,门外一声,嫂子,在屋么?媒婆听到喊声,赶紧起身给紧张的不知所措的小伙使了个眼色,然后一脸堆笑着迎了出去,在涅,在涅,今啥日子啊,咋能不在屋呢?!
女子在家人陪伴下,低着头羞答答地进了屋,看到媒婆身后的小伙,脸更加红了。
背见的房子在后檐,一来清净,二来免得有人打扰。媒婆一番介绍之后退了出去,房间里静的只剩下呼吸。两朵红云又悄悄飞上那女子的脸颊,她娇羞地靠在炕沿上,自顾自地卷着衣角。对方不言语,自己也不好意思开口,就这样静静等着,等着小伙说话。用余光偷偷打量一下几步之外的小伙,没想到,小伙也在打量自己,那两束光相遇后,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各自躲开,女子赶紧扭过头,用手指拨弄着发梢来缓解砰砰的心跳。
若是双方没有眼缘,彼此没有好感,三言两语就结束背见。若是都瞅着对方顺眼,就有了下文。小伙比女子脸皮厚,主动开腔,把在心里组织了好多遍的词语,再掂量一番,确定万无一失才开口。交谈的话题从家住何方,年方几何开始。两人感觉话投机,交流也慢慢轻松了许多。女子不低头了,脸也不红了,目光也不再躲躲闪闪,也敢正视对方了。话越说越投缘,气氛越来越融洽,女子的眼里有了几分敬佩,小伙的眼里有了几分欢喜。
眼看着太阳一点一点下去,屋外的大人一来想知道结果,二来还等着赶在天黑之前回去,忙催媒婆前去打探消息。听到屋外有脚步声,小伙和女子忙抽回目光,断了话题。门帘一挑,媒婆探着头嘻笑着问,谈的咋样了?女子低头不语,一脸娇羞地瞅着自己的脚尖。小伙迎着媒婆的眼睛,把满意写在整张脸上。
背见成功,只等着媒婆传话,和两家大人定一好日子,男方带着礼物在长辈的陪同下去女方走婚前第一个流程――大见面。
后注~~请哥们姐们耐心等待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