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柴静的《看见》2013年就出版了,今年暑假,机缘巧合从朋友那儿拿到这本书,一读就放不下。
朋友说不好懂。我觉得她太小,可能理解不深刻,结果,我读起来,也有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我也在蒙昧中,没有睁开眼!
里面很多专题让我印象深刻,陷入思考,却写不出来,下面我一个一个的整理。
他的存在是一种颠覆
卢安克是德国人,一次来中国旅行之后,就在南宁的一个小山村留了下来任教。先是在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三年后在一所县中学当英语老师,因为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他离开了,之后的几年,他就在板烈村小学支教,不要工资,靠翻译书和父母的资助活着。
他的教育思路与众不同
“教育发生在两个人之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教育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有生活中经历的人和事之间。
“学生之间的攻击行为是他们之间的教育方式,跟父母学的,学生也互相这样教育,他们没有看到更好的方式。”
他没有教师资格证,不能教主课。他就带着孩子们一起画画、做音乐,一起拍电视剧,让孩子们明白“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他从来不跟孩子们讲大道理。“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他说。“要通过行为来学习,不是说话,说话是抽象的不侵入他们的感受,但用行动去学习,更直接。”
卢安克的教育方式,让我想到了庄子,“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卢安克希望每个人能够独立思考,只有相信科学,才能在精神上获得自由。
卢安克的教育方式无法用常规意义上的“标准”和“成功”来衡量,如果非要这样做,那他是传统意义上的“失败者”。
他所在的学校五年级46名学生只有8人坚持到了初中毕业,大多数没毕业就去城里打工,甚至有位父亲控诉他把孩子教老实了,吃了很多亏。
他所做的事情,在世俗的意义上说没用,没效果,可能悄无声息的吞没在中国茫茫现实中,然而他的存在,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我们不由得去思考,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教育只有这几种模式吗?传统的教育模式真的适用于所有人吗?
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
卢安克的一句话,让我很受触动。他说:“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我不知道,我想给他们的是走这条路需要的才能和力量。”
身处教育界,这句话似曾相识,很多教育大家都是这样来宣扬自己的教育观,只是行动与卢安克不同。他们更多的是放飞自己的思想,俯身去迎合传统教育模式,让思想能够在传统教育的土壤中挣得一寸土,生根发芽。
卢安克给我的思考,不仅仅是关于教育
人只有一种活法吗?
很多人觉得活得很累,普通老百姓终其一生追求别人眼中的体面生活—大房子、好车……物质大于精神。
逆向思维。精修生活的小船,只需要十件物品,选哪些?
或许这样我们会看清什么是自己最重要的。
很多网文说的大标题--要做自己,不想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
后半句可以理解,那么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你自己要活成什么样子?
只有有独立精神的人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太多的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久了,渐渐的失声、失魂、失去了自己。
我也是其中之一。
卢安克引发我思考,只是目前我却没有能力改变什么。
想着想着,或许过一段时间就淡忘了,又重新回到无脸谱的人流中。
唯有修炼再修炼,是我一直都在努力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