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和《山海经》?
阿长,怎么能和《山海经》扯上关系?
她本该和神话传说《山海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从文中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
认识阿长
她来自乡下,是年青的遗孀,家庭的贫困,地位的地下应该让她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设想一下,如果接受过教育,她能无视自己被冠以别人的名字?如果接受过教育的话,她能有那样不雅的睡姿?能说话切切嚓嚓,去背后说三道四,挑拨是非?她给鲁迅灌输的都是口口相传的规矩,不少都是迷信可笑的;关于长毛的故事,她以讹传讹,胡说八道,怎么看也不像识字的。最明显的地方,如果她识字的话,不会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山海经》是怎样一本书呢?
了解《山海经》
《山海经》中有着大量的神话,也源自人们的口口相传,涵盖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动物、植物、医药、宗教等诸多内容,包罗万象,对我们研究上古文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羿射九日等神话传说,神奇的人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有翅膀的人,想象丰富,造型奇特。可谓是独一无二。
阿长和《山海经》!
鲁迅那么渴慕《山海经》,到了念念不忘的地步。
展示鲁迅对《山海经》渴慕的文字内容,朗读。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里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在这里,作者强调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对书的渴慕和求之不得的困难,其中,作者用“紧紧地”来修饰书店关着的门,可见作者求之不得的郁闷、苦恼。
他太过于念念不忘,看来和不少人说过这本书。这些人能满足他的愿望吗?
远方的叔祖? 父亲? 别人?自己?
叔祖是有这本书的,可是他很疏懒,他不能去逼他; 父亲是能让他得到这本宝书的,父亲是让他读书的,在去赶五猖会的时候,非要让他背诵一段《鉴略》才放行,搞得他本来兴致勃勃,结果兴味索然。父亲本可以,也容易为爱读书的儿子购买回来,但是,父亲没有去做。
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自己呢?钱倒是有,可是没机会。平时太远不能去,过年有时间去的时候,人家门紧紧关着。
几起几落,希望总是被失望打压,他终于是得不到自己喜欢的有图画的《山海经》。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去渲染自己求之不得的郁闷和苦恼。
阿长和《山海经》!
那么想得到《山海经》的鲁迅,想到了睡,也没有想到阿长,没有想到阿长能主动来找自己问自己,自己和她说了,其实也没有抱任何希望!
问又怎么样呢?阿长?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是阿长却做到了!那么阿长买书容易吗?
展示PPT:阿长买书回来的段落。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包书!《三哼经》!
四本书啊!这个年轻的寡妇多么不容易啊,可是买书的时候,毫不吝啬。
《山海经》三个字,错了两个,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卖书的掌柜怎么能把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妇女、三哼经,《山海经》联系起来?
这中间费了多大的周折?如何面红耳赤的解释介绍?鲁迅先生不写!也不补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留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显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艺术。和前面的欲扬先抑结合,让我们对阿长也从厌恶到热爱起来,人物形象塑造的立体丰富,让人过目不忘,让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人成为文学作品中特别经典的形象。
展示标题:《阿长与<山海经>》至此,一个文盲的保姆和一本神话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阿长对鲁迅先生的深情,鲁迅先生也就深刻体会了,所以才在文章结尾深情的祈祷,一切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从浓墨重彩,到隐而不写,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深沉的情感。
展示名家评价鲁迅的一句话(没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