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欲望都市》中凯莉如愿嫁给了大先生,两人的婚房选在曼哈顿豪华公寓楼的顶层,阳光稀缺的市中心能够明媚的让凯莉称之为“梦中的房天堂”。即便如此,她依然是在再三犹豫之后才卖掉了单身时蜷居的幽暗小公寓。所有感情都不可预知其走向,大先生在婚礼现场临时逃跑,凯莉只得高价又把自己的小公寓买了回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无论如何在能力范围之内一定要留给自己一个随时独处的栖息之地。
我的一个女朋友,经过多年“大龄女青年”的抗战,终于嫁得良人。婚礼前夕,我问她是不是感慨良多,她似笑非笑:“你知道我最开心的是终于离开了父母,拥有了可以自己的家,再也不用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鬼知道我多么想自己跟自己呆会!”我问她“那何为还要走进婚姻?”,她说:“我老公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地出差,一想到这个我就特别爱他。”
越是绵密的关系越容易让人厌烦。一起生活多年的父母和子女往往关系并不密切,即使每天清晨都从同一所房子出发,傍晚再回到同一个屋檐下,可只需一顿晚餐的时间就可以出卖掉这个家庭全部的尴尬。尤其是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大龄青年,无数次听到的抱怨不是来自婚姻的无形压力,而是因为“未婚”而导致原生家庭关系的愈加紧张,自己又暂时还没有具备独居的条件,那种想跑跑不掉的无力。像我这个女朋友一样,最终借着婚姻的由头脱离了原生家庭应该算得上是十分幸运。
可婚姻里的男女比与父母更加亲密,衣食住行、朝夕相处之中慢慢抽丝剥茧一般将自己全部的优点脱掉,剩下赤裸裸的本我暴露。本我最不可爱了,谁喜欢看到卸掉精致妆容之后黑眼圈浓重的你呢?你也一定不喜欢下班后那个臭袜子随手乱丢的他。不在一起生活的我们都多么精美可爱,体贴入微,都是不折不扣的好伴侣,一起生活后,却粘腻地像抽油烟机上永远擦不掉的油胶。
所以小别胜新婚不无道理,而婚姻之内的偶尔独处才给了彼此关系继续生长的空间。如同植物,除去必要的养分,更需要足够的空气和空间才可以更好地成长。我发现,在独处的时候更爱他。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想起他对我的关爱和照顾,每次因为情绪不能自持时他在身边的帮助。生活的细碎时常让我忘记原来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是因为相爱,婚姻之内动辄便会被生活所填满,原本一饭一蔬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而本来面目却并非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曾经信誓旦旦,就算一饭一蔬不够富裕,我依然要选择和他在一起,对一些人来说面包就是他们的玫瑰,可是对我来说玫瑰才是我的面包。
独处和孤独原本就是写进每个人基因密码中的一个字符,即使婚姻使我们走进同一座房子,躺在同一张床上,但依然无法改写基因的记忆。复旦大学的哲学教授陈果说“孤独是一种圆融”。而独处才是“孤独”最舒服的姿势,一个不需要别人评判,完全以满足自我舒适为目的的姿势。好看或者难看,都无需在意,这就是我们最原本的样子。
熙熙攘攘的红尘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社交软件貌似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可是多方关系需要关照的现状却让人十分疲惫。此时此刻,我多么希望能够安静下来,自我审视,关照一下内心。哪怕只是留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也不想在沉浸在任何一段疏离或者粘腻的关系中。
即使上帝在造人的时候甩了一把泥巴,把原本完整的两个人甩到了两边,人世间的日子就是要让他们为寻找对方合二为一努力着,我也依然愿意相信,被甩出去的两朵泥巴更是两个偶尔需要各自呼吸完整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