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复利——每天进步一点点。
关于《复利》这个话题,最初的起心动念来自于李笑来的书《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当真正了解这个概念之后就被迷住了,说白了就是:
-每天进步一点点。
-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成长上。
于是乎,从今天开始,我将每日分享自己的思想变化。包括读书心得,见闻,甚至诸多不成熟的想法。
这是第3篇。
01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话你特熟悉吧,可你真的明白这背后的意思吗?俗话说什么事都不能深究,一旦深究就没完没了了。
前天媳妇画了个黄玫瑰,准备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来当标题。我非要较真,说太鸡汤,准备亲自动手换一个。于是,我就开始搜索跟这句话相关的一些资料。奇怪的是,这么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网上能查到的资料却很少。这让人很是心塞。你知道的,理工科思维的人总会如此,当他们被卡在某处但内心又确信一定存在某种解决方案的时候,他们就被这个尚未找到的方案彻底魇住了。在找到它之前,他们会不休不眠,不思茶饭,心心念念只有这一件事情。这不是我说的,是和菜头说的。于是我百度了一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让大家明白了付出了给予自己也会有快乐。只懂得收获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如:方便了别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方便,成就别人的同时提升了自己。
然后下面就是连篇累牍的鸡汤文,告诉你要对别人友善啊,这样自己就会变得好啊。阅后,我产生了两个疑问:
1、只付出不求回报真的会很快乐吗?
2、这句话背后是不是有更科学的解释?
带着两个问题,我就开始思索。给人玫瑰就是一种善举呗,你的一句“谢谢”是“玫瑰”,你的一个小礼物是“玫瑰”,你下车时轻轻关上门也是“玫瑰”。那么给完玫瑰之后,真的会手有余香吗?我觉得并不是。想想你说完谢谢,是不是满怀期待看对方的表情?你送别人一个小礼物是不是希望别人能够喜欢?当然如果他能礼尚往来的话,我就更开心了。你轻轻关上车门难道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优雅举止?让自己文明礼貌、五好青年的形象牢牢刻在对方心里?
这么推论下来,手有余香似乎是一种反馈。说明白点,就是我对你好,你得认可我,觉得我这个人靠谱;更进一步,以后你也得对我好才行。合情合理啊,你想想看,每次朋友请你吃饭,你是不是得记好是在什么档次的馆子吃得,大约花了多少钱?总不能人家带你吃海底捞,你带人家吃街边的国足臭豆腐吧。这显然不是一个档次的。如果你真有胆量这么做了,我敢保证下次你的朋友会用各种理由推掉你的盛情相邀。
这么说来,只有我赠你玫瑰,你还我百合,我的手才会香对吧。关键是我抛出了我的诚意——玫瑰,你得反馈给我等价的标的物才够意思。否则我就觉得你不够交情了,不够意思了。
02
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但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些什么呢?
阅读了几篇不同文章,又经过上述的推论,突然浮现出两个字——“互惠”。对啊,这难道不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表现吗?顺藤摸瓜,发现在心理学上还真有条相关的定律——“互惠关系定律”。
“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互惠关系定律。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感情的动物。士为知己者死,从业者可以为认可自己存在价值的上司鞠躬尽瘁。当你真诚地帮助员工的时候,员工才能真正地帮助你!——百度百科
好像有点意思了。继续深挖,发现有本书《影响力》,其中提及了这个定律。那句成语怎么说得来着?哦对,福至心灵。越来越有意思了。看来有的时候,脑袋里真得装几个问题,万一碰上答案了呢?书里是这样解释的。
互惠原理,是人类社会长久存在的一种行为机制,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原理的特性,并通过实际应用得到了好处。比如在几万年前,我们的老祖父发明了一种捕猎的新工具,他称之为“无敌石质砸中就倒木柄矛”。基于某种考虑,他会把制作木柄矛的方法教给大家,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捕猎了,过去一天逮5只兔子,现在可以逮20只。老祖父发现这种互惠的方式很好,便开始推广。渐渐地大家都认同这种方式了。正是在互惠原理的基础之上,老祖父和小伙伴们携手揽腕让整个部落生息繁衍。再经过长期的演化,这种互惠原理被我们保留了下来,更多相信这一原则的人类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所以说,互惠原理,已经是植根于人类基因中的一种行为方式,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特性,否则就很难在一个相互协作的体系中生存。越熟练使用互惠原理的人,越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社会了,就会获得更多的财富。所以你看,这不光是本能,还是我们发财致富,安家立业的一条朴素法则。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最简单的原则。
遵循这个原理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否则就会遭到人们的嘲弄。那些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会被贴上招摇撞骗、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之类的标签,因为人们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人普遍会产生一种厌恶感。通常我们会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自己被认为是一丘之貉。
综合地看,互惠原则有点类似于欧几里得用来证明几何的五条公理,是无需证明就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基石假设。人们发现,顺从这个原理就可以更好的生活,于是就逐渐延续至今。因为这个原则太基础、太基本了。没人想过要证明它的存在,也证明不了。只是知道这是一个特别管用的原则。
PS:你真的会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那是因为“社会认同感”。这种互惠原理,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按钮,你知道,只要你帮了别人,日后有会有回报。你在提前高兴。
03
经过一番胡乱地整理,不知道我是否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了。总之,如果以后用到这句话,一定要自己脑补一句,赠人玫瑰,人还百合。关键是得有来有往,才有意思。可别再说什么无私奉献了,即便再高尚,再做了无私奉献的事,都是因为内心得到了那种虚构的社会满足感。仅此而已,真正无私奉献的人你不可能知道他的事迹,但凡你知道了,那就不是无私奉献,他就等着这一天呢。
别不承认,你做任何事最终都是为了互惠,你敢摸着良心说不是?但是,如果你是那种不懂互惠原则的人,可就小心了。那些受到别人礼物就做无声英雄的;那些受了别人恩惠不知道感激,还总以最笨为借口的;那些把别人对你的好当成理所当然的。要注意了,这条可以用来自省。
最后,这件事让我有了几点思考:
1、但凡是那些经常说的谚语,一定留个心眼,不要盲目听从,仔细考虑考虑说得有没有道理。不要说“大家都这么说啊”,“这话流传了这么久了,肯定没错”。有种思维方式叫做“批判性思维”,谢谢。
2、有些事感兴趣可以深究,毕竟把一个话题研究透了,可能这一类的都通了。以后妈妈再也不担心我被忽悠了。而且,如果还是个比较有意思的研究,也可以跟大家分享分享,听取各方意见啊。
3、所有的鸡汤背后都有问题,不是有逻辑问题,就是有心理学常识缺失的问题。所以,有时间,可以逐一破解。有些话是有用的废话。比如“我要努力生活,过好每一天,我要健康生活!”有用,但是废话。什么叫过好每一天?什么叫健康生活?真正的道理是可以直接操作的。理科性思维的人会这样想“今天,我要充分利用时间,微笑面对每一个人。对家人说谢谢,夸一下妈妈做得午饭。下班后,直接跑到健身房来个5公里。”要有行动,这话才有意义。
哦,对了,最终我查完资料,还是改了标题。叫 “嗨!有你的玫瑰,签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