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读书就是将书从第一页翻看到最后一页就完事了吗?回顾自己,虽然我现在尽量每天坚持读书,然而读书的效用并没有达到最大,所以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是不是不对、读书速度快慢有没有关系?于是我开始了从读书本身去读,这也就导致了我在赵周老师著作《这样读书就够了》的学习与反馈。
以下是本书的整体构造:
整本书对我的思维有很大的冲击,所以当我第二遍读并整理的时候,忍不住将内容整理地很详细,当然有的重点在思维导图上面还是表达不出来,所以下面对每一个章节进行详细地解读:
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标题疑问可以解答为:①没时间、没精力;②看不懂、记不住;③看不下去,每个问题都有解释和解答。从中学习到了一个理论模型叫做“生存余力理论模型”,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消耗精力的事情叫做“生存负载”,其中包括职场工作、家庭工作、买房买车、升职期望等。处理负载需要“生存力量”,包括了个人能力与经验、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经济能力等。如果能够拥有一定的生存余力,就能很好地承担不可预见的风险。现代职场人没有充裕的生存余力,更应该给自己装备上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从“读书”到“拆书”
马尔科姆·诺尔斯提出的成人有效学习的五公理是①自我导向②关键经验③强调实践④聚焦于解决问题⑤内在驱动。解答了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培训都比书贵,其实内容可能是差不多的,由此推导出了一个公式:培训=图书+X,X的价值等于参加培训和购买图书的差价,是真正能帮助学习者把核心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因素。
第三章 学习者的不同境界
学习者分为三类: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学习促进者。能力是一级比一级高,高级学习者能“治病”,学习促进者能“救人”。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应用学到的知识。记下来的都是知识,你主动创造的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
第四章 标签学习法:培养全新的思维模式
3种不同颜色的可反复粘贴的标签纸,第1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第2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第3类拆解(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第五章 打造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解读知识,为信息添加上下文,提升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呢?
1、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2、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么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从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若分析了以上还感觉有模棱两可之处,可以从下面两类问题思考:
价值观:遵循的价值观是什么(所谓价值观,其实是一种排序,即什么比什么更重要)?作者和我的价值观一样吗?
参考资料:信息源(参考的书)是什么?需要顺藤摸瓜去检索吗?
第六章 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没有必要在每个课题上都建立知识体系,有一两个专精的领域即可,其他领域遵循“够用就好”的标准。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方面有提升:一、引导表达升级的思维,尤其是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二、“从零到一”成为专家的能力;三、待人接物的智慧。
第七章 知识体系如何搭建?
不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的人,要么成为被洗脑的对象,人云亦云地接受别人的规划,或者拿别人的目标当自己的追求;要么以跑赢别人为目标,却总会发现自己前面有更快更高更强的人。真正清楚自己梦想的人不会焦虑和迷茫,真正拥有能力的人不轻易失望和沮丧。
第八章 主动学习的境界
其中作者回答提问时给出的解答:“最底层的东西是相通的,对职场发展来说,最需要学的就是最底层的那套东西”,让我联想到了这个观点与前面看过的赵晓璃老师讲的内容不谋而合——“高手与普通人的区别恰恰在于底层的认知和逻辑”,所以这也就提醒我们,有的东西是相通的,不论你在哪里都有利用的价值。转行最需要的不是及时止损的果断和重新来过的勇气,而是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转移。
所有与工作相关的能力可以归为以下7类:
①沟通表达的能力
②信息处理的能力
③运用科技的能力
④计划组织的能力
⑤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团队合作的能力
⑦数学概念的能力。
致用类选书技巧:
第1步:“海选”。先从问题出发,从自己出发,确定要学习的主题,比如时间管理,通过搜索、询问,看亚马逊书评对,找到这个主题相关的十几本书,大概了解一下,剔除若干本,把其余的都买下来。
第2步:“相亲”。海选下来买的同主题致用类图书少则四五百,多则八九本,别在乎那几百元买书钱,也别等到打折的时候再买。在学习上,尤其是在明知道对自己有用的学习上,省小钱是最傻的。书到手后,要求自己用一两个小时全部翻阅一遍,每本书花10到20分钟,找一本自己认为最合适的。
第3步:“过日子”。开头一定不要同时读好几本书,那样反而不利于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对选定的那一本书,认真地阅读,起码在一段时间内,你只读这一本书,用标签法拆为己用,可以只拆目前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也可以用书的框架构建自己有关该主题的知识体系,后期丰富现有框架。
有关移动阅读的建议:
先取关一切营销公众号和售卖干货的平台。其次,善用对比来帮助分析与整理信息。对特别感兴趣的课题,用关键字搜索,找到相关主题的两三篇深度文章,对比阅读,帮助我们理解前因后果、清晰适用边界,最终有利于内化和应用。
写作是非常高效的主动学习,对于致用类学习,写作包括了写卡片和写文章。实践时可以把对写作可能有价值的标签用手机拍下来,存放到最常用的笔记软件中,如印象笔记,定期整理。
第九章 拆书家——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
其中作者对学习者的几点要求我认为可以实践起来,对自己不用那么严苛,但是一定要形成一种思维习惯:1个月内完成至少50张便签,搭建出在这一项核心能力上的“最小规模的架构”。当我们在看书或者看手机时遇到一点儿启发,就写3张便签。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就追问问题的本质,设定解决的目标和行动,写3张便签,然后把这些便签加入适当的位置,以此扩容你的大楼。
实践篇
R阅读原书拆页
有一次,我为一个学区的老师提供咨询服务。一位老师说到:“我讨厌评级,这样做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很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此前,在我们刚刚练习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建议这位老师用以下的方式来表达:“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她脱口而出:“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她赶紧补充了一句:“我不喜欢这样说,这让我觉得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回答说:“这正是我建议你这样表达的原因。”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有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术的进步最终被用来摧毁人类,那么,并非是暴行导致人类的灭亡,当然,更不能说是复仇行为使人类灭亡……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摘自《非暴力沟通》
I拆书复述
这个片段讲到逃避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在遇到问题以后,以负责任的态度来表达自己“我选择……,因为我想……”。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针对不同的问题用到不同的方法,所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嘛!但是最根本的是让自身能够愿意去承担责任,承认造成这个问题有自己的原因,进而去想解决办法。
A1 描述自己相关经验
1、为什么这种化被动为主动承担责任的方法对我很重要?
逃避责任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无意识地就会将自己与错误与问题隔绝,然而与问题的分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会加重问题严重性,所以敢于承担责任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我发现,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我会将自身与出现的问题隔离开,甚至会将责任推脱给无生命的实物,这显然是不负责的表现。
3、都有哪些原因的假设?
1)本身的问题确实不出于我,我毫不知情
2)问题出在我身上,我不想承担责任
3)问题发生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可能会出问题的
4)……
4、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每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同的,解决的问题类型也是不同的,就比如《爱情保卫战》中的涂磊等几位老师擅长解决的是情感问题,《职来职往》中的雷明老师擅长解决的是职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天可以通过培养出来的,比如看相关书籍学习、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视频音频等资源学习等等。
5、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解决问题区分于不同的问题,有生活问题,有工作问题。生活问题解决得越多,当然我们的幸福感就越强;工作问题能逐条解决,经验日益丰富,成就感和存在感越强烈,当然接踵而来的会有劳动报酬的肯定与回馈。
6、有没有人不同意我这个假设?
哪个上级不喜欢解决问题的下属?当然重要的前提是自己不是那个问题的创造者,不然就更加有责任去解决问题了。但是如果不是你出现的问题,但是却主动去承担并解决了问题,上级领导都是看得到的,会对你加深好印象,对应的回报与机会将纷至沓来。
7、要解决这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善于发现问题,但是发现问题还有一个前提是有经验,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这个能力需要层层递进地去深入挖掘,当然也是需要时间的,可以多请教长辈、前辈,可以从自身发生的事情中总结经验,也可以从他人的传授中习得经验与方法。
8、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在我们的小时候,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地是来自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培养;长大以后,有自己独立意识以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地出自自己的经验总结或者从外人的亲身经历去体味并反思出来的方法。
9、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
公司培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10、可借鉴思路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公司培训依赖于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愿意花金钱和时间去培养员工,是一个客观条件。而自己下意识地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自己主观因素决定的,有赖于自身的意志力和自觉性。真正好的条件就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能够结合起来呀~
A2 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目标:以后遇到问题,不论是生活中的还是工作上的,先不要归咎于外界,首先反思自己,如果自己有问题,想解决办法;如果不是自己的问题,看自己是否有这个权利和能力去解决,没有权利就只能放弃,但是尽可能地少发生,没有能力就是自己的一个可以突破的瓶颈了,是自身发力的着力点。
行动:有意识地发现问题,比如可以找个小伙伴给自己设定问题情境,考虑解决办法。可以选择用一个小本本记录解决的问题,解决程度,原因等等因素,见证自己的成长!或许问题可能是别人的,但是成长却是自己的呀!
经过上述内容的回顾和方法的实践,自己还是感觉到了动力十足,所以对这种RIA这种拆书方法还是挺认可的。
如果让我把这本书进行评分的话,我会给9分,评分高的原因在于很多思维逻辑碰撞了,感觉戳中了要害,毫不避讳地挖掘出实质问题。扣除1分的原因在于,第一是自己不是拆书家,没有这样的专业水平,专业性比较强,一开始接触起来会比较晦涩难于上手,比如这次是第一次尝试拆书,书前书后翻了很多遍。第二是该书是对书的类型有一定限制的,局限在致用类的书籍,然而书的种类很多,另外一些种类的书可以怎样读呢?比如怎样在小说或者名人传记中提取出可以学以致用类的方式方法等等都是可以延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