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培训班,我正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听见门外传来了一阵争吵声,我赶忙跑出去却不想看到这样一幕:
学生家长手指着孩子,面色不愉怒斥道:“你怎么回事,这个作业你为什么不做!”
孩子有些无奈的说:“我做了呀,但是这个老师没要求!”
“怎么没要求?别人都做就你不做!我不管,你今天把这几个单元给我补起来!”
“不要做的东西,你为什么要我做!”
“就凭我是你妈!”
“我不做!”
“你做不做!你信不信我打死你!你看看你一天到晚在干嘛!赶紧去做!”
孩子生气的拿了习题册走进教室,眼眶很红,他喃喃地说:“就是不要做,非要我做!还做这么多!”
“你做不做,你再废话!”家长把手机一摔,孩子立刻哭了:“你为什么不相信我!真的不要做!”
“我不管,你就给我做!你说说你,从来不让我省心!我真的很累!”
“你不讲道理!还要做这么多!”
“你再废话,你明天就不要和我出去玩了!”
事情的结局就是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被家长说了很久。
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甚至在大部分的家庭里都是司空见惯。我有时候也会私下对家长沟通,可以对孩子不必这么“严厉”。家长总是这样回答我:
“我也不想啊,可是不严厉不打他,他就不长记性!”
中国的家长总是如此,他们认为和孩子最好的沟通就是不沟通。你听我说你做我看就好。历来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事实上,这样的方式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家长得到的也不过是孩子分裂出一个“假象”而已。怎么样和孩子相处已经成为许多家长的“心病”。
为此,静涛和凤莲两位作家编写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这样一本父母沟通宝典。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主要围绕“如何说”和“如何听”两大块展开,通过生活案例和专家深度分析给予解决方案来阐述家庭沟通问题。
就拿上述情境中的家长来说,他是恨铁不成钢,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会觉得你不尊重我在大庭广众下说我,不信任我,你蛮横独裁。那么以后当这个孩子到了所谓的叛逆期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
最近有一个词很火叫做“原生家庭”,意思是一个人在他小时候所受到的一切教育都会影响到他的未来。正所谓3岁看八十。
所以家长想要真正的走进孩子必须要学会放下“架子”,放下心中“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一切都听从自己的”的观念,放下“孩子是附属物”的观念。只有先和孩子成为“朋友”才能和孩子进行沟通。
正如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所说:“成年人都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需求,那么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需要尊重了呢?”
只有走进孩子内心,才能拉近彼此关系。才能为接下来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是用开头的情景做例子,其实整段对话的核心就是家长希望孩子做作业,但是孩子一再强调这个作业不用做。家长把耳朵闭起来,选择用身份强压孩子,这是一种错误的沟通方式。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需求。首先要确认这份作业是否真的需要完成,第二和孩子好好沟通而不应该威胁,第三不应该拿不出去当做惩罚。
家长常常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都会如此,不问原因的先骂了再说,然后惩罚不许出去玩,不许吃什么......诸如此类,事实上孩子一旦有问题,家长总爱以成人的思维去批判孩子的一切,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但如果家长自己犯错了呢?他们总是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轻描淡写的翻篇了。
世界上最残忍的莫过于做了一件坏事就被说的一无是处了。其实很多错误都不一定是错误。孩子在小的时候还没有良好的认知,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有的是因为年龄比较小而闯祸,所以家长大可不必把孩子的错误看成一生的污点,放平心态对孩子说清楚好过拿起棍棒。
很多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听话、聪明、乖巧,而作为老师的我则不希望我的孩子每个都如此。我希望他们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我希望他们有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人人都听话,那么这个世界该有多可怕?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要让孩子多元化的发展,而不是可怕的棍棒教育、独裁教育,不要让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变成家长的“一言堂”,家长可以心烦对着孩子发火,孩子找谁发火?
渴望孩子成才是每个家长的梦想,但是孩子整天在那里学啊,念啊,做啊,读啊,他能成才吗?如果孩子的情绪、情感缺失,如果他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如果他的所有品格都是被强迫的,如果他不守诚信,如果他冷漠无情,不善于理解他人,他的未来会如何?
家长要学会蹲下和孩子好好说话,孩子的成长是无时无刻的,而不是一下子的。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平等和宽容,给与孩子充足的爱,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