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接受孩子的感受常出现的问题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出生共情?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是些生活琐事。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大卫家。”这时候,妈妈没有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今天下午去培养家啊?”只需要简单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才需要和孩子产生共情。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比如:孩子兴奋地告诉你:“我今天数学考了97分!”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97分啊!你一定很开心噢!”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一位父亲坦言,当他开始设身处地的把儿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儿子身体上的伤痛,他对儿子的情感需求就越敏感。他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地关注。
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
有些孩子难过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些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就为这点事哭啊?”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做出解释。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例如: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
对话结束。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安静地听)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好还是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够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够把问题细化(比如:上学的第一天是有些紧张,那多新东西要去适应),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了他。
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
例如:
孩子: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
爸爸:那你就可以清闲几天了。
孩子:不,我不高兴。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学期。
爸爸:哦。那你是希望赶快考完。
孩子:对了!
我们不可能要去自己每次都能够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地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是孩子会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我知道一个接纳孩子的感受,但是,当我听到自己的孩子说:“你讨厌”或者“我恨你”时,我不知道该如何作出反应。
如果“我恨你”这样的话让你感到难过,你也一个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我不喜欢我刚才听到的话,如果你对什么事情生气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告诉我。也许我能帮你。”
如果孩子特别难过,他根本不想让你理解他的感受,有什么方法能够应对吗?我的儿子一点第一不能忍受挫折。当我说:“这一定让你很失望!”,偶尔能对他有些帮助。但通常情况下,当他情绪不好的时候,根本听不进去。
有些家长发现,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的时候,身体上的发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痛苦。我们听说过很多孩子生气的时候,砸东西、摔旧纸箱、捏陶泥、大吼大叫、扔飞镖,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有一个方法既能让家长感觉舒服,又能让孩子满意,那就是画出他们的感受。下面的例子接连发生在一周之内:
我刚刚结束了家长讲座回到家,就看见我3岁的孩子躺在地板上发脾气。我丈夫正站在边上生气地看着他。他说:“好了,儿童专家回来了,看看你能不能处理这个情况吧。”我当时觉得,自己必须得应对这个挑战了。我低头看了看乔舒亚,他正乱踢乱叫。我拿起电话边是的铅笔盒便签,蹲下来,递给他,对他说:“来,告诉我你又多生气。把你的感受画出来。”
乔舒亚立刻跳起来,开始生气地画着圈。然后递给我说:“这就是我有多生气!”
我说:“你真的是非常生气!”,又抽出一张纸递给他。对他说“再画给我看看。”
他激动地在纸上乱画。我又对他说:“儿子,这么生气啊!”接着,我又重复刚才的过程。当我递给他第四张纸的时候,他已经安静了许多。他看了很长时间,然后说:“现在,我想画我高兴的感觉了。”于是,他画了一个圈,两只眼睛和一张笑嘴巴。这简直让我不可思议!仅仅是因为我让他画出他的感受,在两分钟之内,他竟然从歇斯底里变成了面带笑容。后来,我丈夫对我说:“继续参加你的学习小组吧。”
如果我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我不想成为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
一开始,我们都会担心成为溺爱孩子的父母。但是我们渐渐地会意识到只有当孩子的所有行为被许可是,才会变成溺爱。例如:当孩子用叉子在黄油上乱画时,对他说“这样挺好玩的吧?”随后,当你拿走黄油时,应该让你的“艺术家”儿子知道:“黄油不是用来玩的,如果你想搞艺术,可以用你的雕塑泥”。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们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我们发现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们也就比较能够遵守我们为他们设立的界限。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给他提供建议有什么不好吗?
当我们给孩子提供建议或者立刻见效的解决方法时,其实,我们也就剥夺了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那么到底有没有提供建议的机会呢?当然有。
那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给孩子提供建议呢?有六个技巧:
让孩子自己选择
尊重孩子的努力
不问太多问题
别急着告诉答案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别毁掉孩子的希望
以后我们会专门学习这几个技巧。
当我意识到对孩子的反应并没有正确应对时,该怎么办?
昨天,我的女儿从学校回来很不开心。她想告诉我在学校,有同学在操场捉弄她。我当时很累,正干着别的事情,也没有管她,就让她别哭了,告诉她这也不是世界末日。她很生气,就回自己屋了。我知道自己惹女儿更生气了。现在该怎么弥补?
当你对自己说“我真不该说那样的话,我为什么不加思考就那么说”的时候,意味着你还有机会。和孩子相处的日子很多,我们总会找到机会对孩子说:“我想了想,你刚才告诉我同学在操场捉弄你的事情,是挺让人生气的。”
或早或晚,我们和孩子产生共情总能被孩子体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