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时,本就是断断续续的。等到写书评的时候,更是在看完这本书的2个月之后。
不是太过无聊才一次次逼自己看完全书,而是,本知道结局有多么悲伤,会让我多么痛苦,还要一步一步接近,这是最让我徘徊的。对剧情转折的好奇与难舍,却对早已经知道的一幕不忍卒读。如此的纠结,一次又一次的鼓起勇气,我从未对书中的角色给予这么多的感情。一旦付出了感情,就同苦同乐,再难放弃。就像面对老朋友的故事自述,听的尽管泪流满面也无法离去。
年轻的孩子,犯了很多错。谁都不知道,哪件事,那句话,就这样影响了他人的一生。尽管在哈桑受到如此对待时,对阿米尔的一阵一阵的厌恶,与此同时,哈桑的一次又一次的不计得失的退让与原谅,更让读者的心揪成一团。但是,因为他是孩子,总是能拥有无限的被原谅与被理解。人类总是这样,对十恶不赦的人,他的改邪归正是皆大欢喜,轻易接受。但对于一个偶尔犯了一次错的人,人们的原谅却变得如此吝啬。况且我能理解他的孤独,悲伤,那种若隐若现的自卑与不甘,不忍用恶毒的词语去指责他。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笔下上的人物总是那么悲伤而强大。但。哈桑的痛苦是存在加害者。加害者就是当时的社会,以及社会的每一人。
不得不承认,这样想来,作者的意图便这样曲折却又清晰地铺展开来。这本书本就是借心灵的赎罪这一感情线,表达出对阿富汗人民的致意与对这个国家的曲折变化的无奈与心痛。
阿米尔的童年与成年生活的巨大反差便是国家在和平与战争的映射。阿米尔往往想念的不是之前生活的物资富饶,而是父亲的恣意骄傲,与哈桑一起的无忧无虑的风筝节。伤害,本可以在更严重之前被磨平。何以发展到了难以恢复的地步呢?这之间巨大的沟壑便是战争。一切都面目全非。这本书只是一个家庭,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又有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提到的“千千万万”,心绪又再次难以平静。“为你,千千万万”无悔且令人心痛的回忆。看完这本书,深深理解那些阿富汗人民捐款的行为,不再带着有色眼镜去理解阿富汗这个国家,毕竟塔利班是塔利班,受苦受难的只是人民。
除了哈桑,更崇拜的是阿米尔的父亲,虽然他年轻的失误,给哈桑和阿米尔带来了伤害,但是他的赎罪已经足以抵过一起,更何况,如此一个果敢的英雄主义人物虽可能未必是个优秀的父亲,但依旧值得人去崇拜与满怀敬意。
我的感触很深,但是对于阿富汗的的政治,种族的关系还是没有理的很清楚,所以最深层次的表达我很难讲述清楚,书评是针对每一个出场人物与我对他们的感情为基础而建立的,可能整个深度不深,但已经表达我浓烈的敬意。
此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