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的“改过”论坛讨论,有一个学员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试错?
他举了一个当地的例子:一个做家电制造的企业家,净资产10个亿。2012年,他投资5千万做房地产,有人劝他不要做,他说,试试水。一年下来,亏了三千万。第二年,他说,如今我自己操盘,又投了2个亿,失败。
这下消停了一阵子,15年新材料风起来了,他又想着试试。不但自己投,还拉着人家借贷,不到半年,企业出了问题,一夜之间,他破产了。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在浙江慈溪。江浙这样的地方,聪明人遍地都是,几十年经营下来,出现了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也涌现了一大批的企业主。这些人往往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创业,如今人到中年,资产基本上亿,但事业也到了瓶颈期。于是很多人想着要未雨绸缪,搞个新产业来再创“第二春”。
当然了,这是好事,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普通人都懂的道理,何况个人责任和影响更重大的企业家。但积极尝试不一定是好事儿,说着试试水却一股脑把自己给淹死的,也不在少数。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背后的逻辑是,管理者如何在认识自身、了解外部环境的前提下做出决策,避免盲目选择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换句话说,这就是认知系统和决策模型的联合演习,在这套系统下,抛去情怀、偏好、梦想这一类的感性因素,运作会更加有效。
比如很多人都坚信的一个理论是,就算我这次犯了错,也能收获经验,为下一次成功做好准备。然而事实是,很多人在犯了一次错之后,未必真正“收获”了什么经验,反而是失去了错第二次的机会:胆小的怂了,从此不再越雷池一步;胆大的冲了,踩了一次雷没死,多踩几次,总归会死。
调节定向理论中把人分为两类,一是预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二是促进定向(promotion focus)。预防定向者目标状态为责任和安全,促进定向者目标状态为抱负和完成,对于企业主来说,认识到自己属于哪一类人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这种动机原理最终会影响三个方面:认知、决策和行为。
比如乐视的贾跃亭,从手机到体育再到汽车,七大生态变成了七个大坑,硬生生拖死了乐视这个曾经的“明珠”,;再比如迅雷的程浩,错过了浏览器、错过了流媒体、错过了手机应用商店,大把的好机会都拱手让人,如今尴尬也就不足为奇了。
搞明白了那些“潜意识”,接下来要做的,是实施的具体步骤。万科转型“配套城市服务商”之前,成立了一个试错委员会,对不同的新模式展开逐一的尝试和探讨。这个委员会干得还不错,万科的养老业务、社区智能、度假物业等领域都各有进展,不过万科家大业大,多元化的计划不急于求成。这就是有明确试错计划的企业,每一步稳扎稳打,局面永远在可控范围内。
与之相对的就是海底捞,2016年海底捞在成都简阳开了个时代广场,开业当天据说轰动了整个城市。海底捞的董事长张勇表示,在简阳建设购物中心是为了加速海底捞在四川的拓展速度。这个尝试办的有点糙,因为去过这个广场的业内人士曾表示,“无功无过,普普通通”。事实上,海底捞原本也没有进军房地产的计划,只是“老家给了块地”,禁不住诱惑而已。
不知道这个项目运转盈利了没有,如果亏损了的话,恐怕张勇会后悔当时面对大好机会时,动的贪心。
这就是不同的试错状态,比起一时激情,团队和耐心的帮助总是更加有效一些。不过这是在实业层面,如果是在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能新兴行业,那么抓住时机和多种尝试才是可能突破的途径。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就曾建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应该多多尝试新的东西,“如果有目标的话,你只会想要去最优化你已经知道的,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你才能有开放式的发现,冒险和大胆的事情。”这是在淘汰速率极高的新兴行业需要明白的一件事。
最后,有学员曾经提出来,他的尝试新方向,是跨界研发一种新型家用产品,这算不算是一种试错行为?
和他的前期沟通中,我们知道,在他的内心评估表里,这个项目的价值远高于原有项目,他是把这个项目当做了二次创业。所以当我们问他,你对这个项目有多大的失败承受力时,他沉默了。
是的,说到底,试错是一种商业行为。你要接受,它是会失败的。
“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试错?
有三个步骤:
第一,审视你到底是什么属性的人;
第二,为试错投资做出合理的计划;
第三,接受试错行为失败的可能性。
”
其实还有更简单的一句话解释,天时地利人和。很多时候,我们要讲的所有道理,已经被古人说完了。你要能拿过来用一用,一切都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