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欧
一个关于“暗恋”,一个关于“桃花源”,中间用“寻找”来贯穿。
这里以80-90年代林青霞版为主。
《暗恋桃花源》,我是大学时期看第一遍,但那时候并未看得很懂,看完之后大概有这几个感受:
1.话剧原来是这样演的啊。
2.话剧演员比影视演员功力要深厚许多,因为影视拍摄还可以NG,但话剧不允许,每一场演出即是定格。
3.林青霞绑两个辫子的样子真是惊艳。
4.记住了里面的一句颇有禅意的台词:放轻松,放轻松,放轻松。
然而这么多年,很遗憾,还是没能学会“放轻松”。
前两天周末去了趟外地,返深途中看了第二遍《暗恋桃花源》,时隔七年,再看时,心境大不一样,似乎懂了很多。
▽1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两个不相干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十分乌龙地和同一个剧场签了当晚彩排的场地,面对一个舞台,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一个是第二天演出,另一个是第三天演出,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不得不感叹赖声川编导的强大和颠覆,真正做到了“悲喜交加”。
《暗恋桃花源》中一静一闹、一悲一喜的两出戏,以戏中戏为我们讲了三段故事。
先说说“暗恋”。其实我一直没搞懂为什么这出戏要叫“暗恋”,因为一开始男女主角就是相爱的啊。看到后面就明白了——所谓“暗恋”,其实是一场无疾而终感情,未能在一起度过余生,于是余生都要用来怀念,但又不能说,因为已经有了枕边人。
这个故事是一个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念念不忘对方,却在40年后江滨柳濒临病终才得以相见,而老年时的两人均已各自成家。真是物是人非。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故事背景。主人公老陶是武陵人,捕鱼为业,由于不举或是尺寸过小,无法生育,被妻子春花与其情人袁老板嘲笑欺辱,于是愤然离家出走,误打误撞来到世外桃花源,遇到了一对和春花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男女,只是对方素养极高,并帮他净化了心灵;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过着鸡飞狗跳的日子,春花念念不忘前夫老陶。真是讽刺。
第三段故事,放在后面再说。
▽2得不到的才是“桃花源”
七年前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一度认为“暗恋”中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才是真爱。如今再看,只觉荒唐。为何荒唐?为了年少时期的初恋,而不理会身边陪伴照顾了自己几十年的结发夫妻,还不荒唐么?
老年时的江滨柳性情古怪,江太太无法接近他,只觉离他的心十分远,而他对江太太的态度也是十分厌烦的模样,满脑子都是初恋云之凡的影子,甚至还登了寻人启事来寻找她。
对于江滨柳,云之凡是他的“桃花源”,一片纯净美好的记忆。对于云之凡,江滨柳亦是她的“桃花源”,她在年轻时等了他许多年,寄了很多杳无音讯的信,最终只能听了大哥“再等就老了”的劝,结婚生子。
其实两人如果当时没有失散,结为夫妻,那也是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正因为得不到,才会去想念,去寻,去追忆,去幻想中的桃花源。
而“暗恋”的导演在受到 “桃花源”的感触后,不禁突发灵感,现场和助理挑灯改剧本,将原本装在黄色信封袋里的一沓厚厚的写给云之凡的情书,改成了留给妻子的房产证明、保险单等财产。
或许是导演幡然醒悟,原来最珍贵的并不是得不到的初恋,而是陪伴了一生的风雨夫妻。所以在病入膏肓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惦记妻子,没有了自己会不会过的好。
导演的这一出改戏,我认为十分好。
在“桃花源”中,春花曾以为风流倜傥的袁老板是自己的桃花源,怎么看怎么顺眼,同样,袁老板也这样看待春花。而当丈夫消失后她和袁老板顺利结为夫妻后,双方的缺点暴露无疑,日子过还不如从前,家徒四壁,小儿难养,夫君懒惰,春花突然发现前夫老陶才是自己的桃花源,只可惜已经回不去了。
爱情是两个人的幸福,如果成为一个人或者三个人的,幸福都会变成痛苦。
人们总是这样,人生总是这样。
▽3我们都是可怜之人
看到老陶误入桃花源,遇到两个长得和妻子、袁老板一模一样的“本地人”,当白衣飘飘的女子问他:你怎么了?
他口快,说了句“我老婆偷人”。说完顿时想死。可结果桃花源中的人并不知“偷人”是何意,居然问他“偷人是什么意思啊?”
老陶顿时又想死。白衣女子于是劝慰他,倒水给他喝。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哭。
一样的容貌,到了另一个世界,竟然是这般模样。武陵中的妻子并不珍惜老陶,处处挖苦他,而到了世外桃源,有着一样容颜的白衣女子却温和地劝慰老陶,顿时觉得老陶好可怜,一种悲怜的情绪油然升起。
最大的物是人非,莫过于此了吧。
无独有偶,在“暗恋”的故事里,老年江滨柳和云之凡再次相遇,感慨离得这么近(都在台北几十年),却从未碰到过,以至于错过,还真是应了他们年轻时的那段对话:
云之凡:有时候我在想,你在昆明待了三年,而且还在联大念的书……真是不可思议!我家离联大那么近,我怎么会没有见过你?或许我们在路上曾经擦肩而过,可是我们居然在昆明不认识,跑到上海来才认识—这么大的上海,要碰到还真不容易!如果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不晓得会怎么样?
江滨柳:不会,我们在上海一定会认识!
云之凡:这么肯定?
江滨柳:当然!就算我们在上海不认识,我们隔了十年,我们在……汉口也会认识;就算我们在汉口也不认识,那么我们隔了三十,甚至四十年,我们在……在海外也会认识。我们一定会认识。
云之凡:可是那样的话,我们都老了。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江滨柳:(握云之凡的手)老了,也很美呀!
命运总是这样猝不及防。
▽4 远看美·近看糟
“桃花源”剧场第二次上场,布景是桃花源,大片大片的桃林。幕布缓缓下放,导演和李立群一边欣赏一边对话——
这个背景做的漂亮,远看就像绣的一样。
只可惜是远看还不错,近看就不像个样子
哎,天下事都这样。
然而幕布完全放下来的时候,一整片桃花林的右隅缺了一棵桃树,是纯白色的留白,在粉色的背景中显得十分突兀。导演十分怄火,问原因,结果助理告诉他,说这是完全按照他的喜好来的,因为他喜欢这种留白的艺术,所以让这棵桃树“逃”了出来,成为舞台左方的一个道具。十分乌龙。
或许“桃”就是“(老)陶”,“花”就是“(春)花”,“源”就是“袁(老板)”。如此,便是“桃花源”。
而最后,导演要求把那一块留白补上,工作人员现场补画了一棵桃树。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生就如这株桃树,想逃,却怎么也逃不出。也像极了婚姻的围城,围城中人看围墙之外,徒生羡慕,却无法逃脱婚姻的桎梏。
▽5寻找刘子骥
故事中还有一条重要线索,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第三段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半疯半痴的女子,误闯剧场,一直念叨着要找刘子骥,逢人便拉着对方问:有没有看到刘子骥?有没有看到刘子骥?
这是一个从未出场却贯穿全剧始终的人物,完全凭借一个痴傻女子的寻找而存在。影片落幕之时,演员们都卸妆离开,唯有那名痴傻女子,在舞台上发痴,对着桃树说:
“刘子骥,每一片都是你的样子,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
看完后我搜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看,看到最后一段,顿觉心惊胆颤——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千年之前的他寻桃花源未果,千年之后的我们寻他也一样未果。
这便是轮回。人生,终究是破灭。
原来整个故事都是关于“寻找”。寻找刘子骥,寻找初恋,寻找桃花源,寻找一切得不到握不住的东西。
下面说几个触动到我的地方:
轮到“桃花源”剧组排练时,林青霞走到观众席上,一个人坐在台下安静地看。当时我就在想,以她的修养,怕是接受不了“桃花源”这出“闹剧”的吧,尤其是第一场,里面不乏很多荤段子,以及夸张的表演方式。然而,演到最后,林青霞竟然在台下鼓掌,令我十分动容。
原来,所谓戏剧,无论悲喜,无论动静,都是相通的。优雅的悲剧演员能欣赏闹腾的喜剧,看似粗鄙的喜剧演员同样能领略悲剧的震撼力。这就是感染。
还有一处是两边导演因为争场地吵了起来,作为喜剧“桃花源”的导演,指控悲剧“暗恋”的导演:
“我好好的一出喜剧,被你们搞得乌烟瘴气!”
“暗”导演:“好,老弟,你不说我还不好意思说,我看你的喜剧,我好痛心啊,我最崇拜陶渊明了。”
“桃”导演:“好好好,没有关系,你不讲我也不讲。我看你的悲剧我很想笑。”
“暗”导演:“什么话!”
“桃”导演:“什么话?你自己看看,一个快要死的病人,从床上爬下来,嘴里哼着歌去荡秋千啊!这叫什么玩艺儿!啊?还有山茶花,山茶花怎么演?你现在演给我看,你演,你演!”
这一幕,很有喜感。可转而一想,却有深意。
有时候,喜剧更能令人悲恸。我觉得“桃花源”的故事比“暗恋”的故事更催泪。
再就是这一幕,老陶从桃花源回到武陵,想带春花一块带走,却发现春花和袁老板在一起了。他想了想,说:没关系,我们三个:我、老陶,你、春花,他、袁老板……我们三个还是可以一道去,因为那个地方实在太好了!那地方的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好平静、好祥和……每个人都不再为自己,而是为别人着想,每一件事情看起来都是很美好、那么完美、那么……好。
而最后,老陶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
这便是桃花源,回不去到不了寻病终的地方。刘子骥如此,江滨柳如此,谁人都如此。
忘掉桃花源,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