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出品,必属精品似乎也并非铁律。
最近播出的正午剧,逐渐显出“翻车”之势。
先是《我是余欢水》,因为一句台词惹恼女性,导致无数人怒打一星。
另一部同样坎坷,从最初的豆瓣8.2下降至7.3。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是《清平乐》。
“翻车”原因大抵是如下几个:节奏拖沓,剧情平淡,还有帝后党的暴怒。
说来也并非没有道理,剧集过了三分之一,帝后二人整日无糖作业。
帝后党从期待熬成失望,这样的剧情和片方宣传的“先婚后爱”大相径庭。
加上此剧出自张开宙导演之手,《知否》便是他的作品,所以风格上一如既往地走寡淡路线,似乎是不够刺激。
然而咖爷却要说,《清平乐》亦有其好看之处。
若是比成一个美人,基本的判断便是皮相与骨相,虽说骨相有缺,但《清平乐》的皮相确是极好看的。
颜值上乘
剧集开头仿照《清明上河图》的展开,瞬间将人带回大宋年间。
宋仁宗执政下的宋朝颇为清明。
大臣学子吟诗作画,读书人有风骨有尊严,这一切在画面以及人们的服饰上都有所体现。
低饱和度的画面,令眼睛无比舒适的配色,使整个画面都透着一种沉静与和谐。
宋仁宗勤俭仁厚,虽说没有什么过于华贵的服饰,却处处透着一种古朴的雅致。
而其他演员的服饰,也大幅度还原了古画之中,古人的穿戴细节,可谓用心。
宋仁宗常着素色的朝服帽冠,行走时笔直飘逸;
皇后的服饰大气端庄,一国之母庄重沉稳;
官员服饰按照品阶分为不同颜色,细致到腰带。
如片头一样,正文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街景、百姓、言谈都有趣味。
店铺的招牌、拉货的店小二、迎宾欢楼扎满的璎珞彩球,宋朝有些刻板的印象,在这些真实的画面间渐渐消融。
而镜头本身呈现出的美感,也增添了大宋的恢弘,对称的画面体现着宋朝重礼之下所追求的“雅”字。
服道化令人赏心悦目,如果再加上演员,可谓是“颜狗”狂欢,美不胜收。
王凯的宋仁宗儒雅温柔;
江疏影的曹皇后英气端庄;
王楚然的张贵妃妩媚娇嗔;
就连只有几面之缘的配角,你都能见到俊男靓女,剧中的诸多小演员更是个个灵动可爱。
若说常看美人能养心,那这部《清平乐》赏心悦目的程度便足以益寿延年。
单是满足了眼睛的需求,其层面尚且肤浅,演员的演技也有不输于颜值的“好看”。
宋仁宗仁慈,心怀苍生却有身为帝王的纠结与无奈。
每次的悲切与畅快,王凯都演绎得颇有层次,台词功底更是深厚,一言一词都极有分寸。
与之相对的江疏影,也未曾在演技上落了下风,演得了现代,撑得起古装。
自大婚之后知晓夫君不喜自己,其藏于深宫的绝望与隐忍,极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所以,《清平乐》在表面上所呈现的一切,不仅尽心且无可指摘。
从服道化,颜值,到演员的演技,都是堪称精品的呈现。
古韵悠然
宋朝的风气开明学风浓厚,由于崇尚读书,人人以有才华为荣,此年间文豪辈出。
世家大族,朝廷大臣如果有待字闺中的女儿,那么选婿的准则便是有才。
可谓一才值千金,只要才名在外,自是有人抢破头了要嫁女儿。
剧中有老丈人嫁了一女,不幸过世后,甚至因为可惜女婿的才学,又嫁一女给他,只为留住这位日后可以光耀门楣的女婿。
而朝堂之上,在宋仁宗主政期间名臣辈出,仿佛让你翻开了语文课本。
明朝时评选的唐宋八大家,竟有六位都是北宋人士,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除了这些,还有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柳永。
在宋词的鼎盛年间,与苏轼一个婉约,一个豪放,撑起了宋朝诗词的江山,成为宋词鼎盛时不可或缺的人物。
文人们吟诗作对的风气,在剧中有很多体现。
由喻恩泰饰演的晏殊就曾在庭院中踱步,轻摇卦筒,趁着兴致唱了一曲《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极具宋时文人风雅。
除了文人,名臣也是一大亮点,范仲淹、韩琦、富弼、包拯,这些人皆在宋仁宗时代出现。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剧中也如出一辙。
虽然他屡次因言官进谏或者太过直言而失仪获罪,但所到之处皆是百姓爱戴、政通人和,一生屡遭贬黜却不失初心。
而宋词对这部剧的渗透不单体现在剧情,还有每位人物无声之处的配乐,像是属于这位人物的判词一般。
以一首宋词的伴唱,表明着当时的心境、人物的身世、剧情的走向。
就连反派人物贾教习,在私会情郎后,坐车远走时回眸一瞥,吟唱的一首《鹧鸪天》,也让整个人物多了不少有情人不成眷属的哀婉悲切。
至于那时的科技发展同样不容忽视,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皆在那时出现。
剧中就有关于活字印刷的桥段,用印刷代替抄写,只要一位灵巧的匠人即可。
匠人将精辟的文章、藏书阁中珍贵的古籍展示于世人、传播于学子,这也是当时文化繁荣科技兴荣的原因之一。
北宋,作为历史上最为风雅的一朝,人们日常的交往言语,也比其他时期更加文绉绉的。
在剧中,人物的台词中也常出现大段文言对白,不由得让人暂停下来细品。
虽说不易理解,但有时文言比白话更能体现中华文字的博大,寥寥几字却寓意深远。
加上宋仁宗时格外重视规矩和礼仪,讲道理时互相说出一番圣人之语来劝谏对方,也着实是与众不同,有些认真的可爱之处。
愿景如画
不少人评价宋仁宗,都不免说他是个庸平的皇帝。
没有出众的文韬武略,没有精彩的深宫传闻,更没有过于激烈的朝堂争斗,就连狸猫换太子都只是戏说。
然而,宋仁宗给宋朝带来的空前发展,是每朝每代帝王都希望占去的功绩。
从《清平乐》这部剧的角度出发,虽不能完全符合史实,却是一种比历史更加美好的描画。
对国家而言,其愿景完全是对盛世的渴望。
于君,以仁为纲,克制守己而心系天下。
宋仁宗少有暴虐,尊师重教是个宽容之人,是他的宽容浇灌了宋朝的生长。
因为开明,更因为恪守礼义,文化繁荣空前,文人风骨渐成。
剧中,宋仁宗有次下朝直奔后宫,连饮两盏茶水。
被问及为何干渴至此,他说负责递茶的侍从打瞌睡,但他若是说了那侍从难免受罚,就一路忍着到了后宫。
这个插曲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此等仁厚,不说是为君王,就是放眼当下也难以寻觅,暴君难逢盛世,而国家有仁君实属幸事。
于臣,朝堂之上清流何其可贵。
若是朝堂上人人仗义执言为国分忧,不顾生死心怀天下,怎能不迎来一个清明时代?
剧中范仲淹被贬,一众文人相送,拉车载酒,丝毫不顾及范仲淹罪臣的身份,反而是对其直言敢说颇为敬佩。
一旦皇帝有行为不当处,臣子不惜死谏也要不使皇帝失节。
而朝堂之上贪赃枉法的黑恶势力,也愈发的没有出路。
这样的朝野,也是历朝历代忠臣的幻想之地,朝堂干净,臣子心里才干净,才可国泰民安。
《清平乐》中一群名臣的气节,文人的风骨和情谊,都让人赞叹,也倾慕那时的坦荡。
而于百姓,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有一位体察民情,期望百姓安乐的帝王。
剧中的宋仁宗为了探听民情,时不时拉大臣悄悄跑出去在民间喝杯酒,为的就是听一听民众的议论,知晓百姓的想法。
至于清明的官员,百姓有委屈也可以伸张,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愿景就在眼前。
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繁荣,科技兴旺,君主仁爱,朝臣清明,这种环境下自然文人雅士辈出,忠义名臣不绝,这些亦不是历朝历代能够做到的。
《清平乐》所描绘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愿景何其美好,所谓太平盛世大抵就是如此。
除了对国家的愿景,还有对人的愿景。
虽说帝后进展缓慢,却并非毫无进展,所谓好事多磨,一个千古仁君,一个绝世皇后,这样的两个人有什么理由不产生一段深宫爱恋?
不过,目前看来,宋仁宗感情颇为不顺,亲生母亲不得见,到后来才理解了养母。
他心系天下却无比渴望温暖,处处重视规矩却渴望能不那么循规蹈矩。
在深宫中的他,若不能找到各方面都匹配的伴侣,便注定孤独。
和他一样,皇后也是如此。
大婚当夜夫君不见踪影,眼见一直都喜欢的官家不喜欢自己。
这样的痛苦几乎使她冲动到要放弃后位,她日日守着却仍是孤身一人。
再说对皇后一见倾心的张茂则,虽是宦官却清雅俊秀,心思又好。
可惜遇到皇后误了终身,这样注定没有结果的感情,也预示着张茂则一生的孤独。
再说宫中的其他人,哪一个不是心中怀有痴念,无法忘却?
像是这部剧原来的名字《孤城闭》,一座小小的皇城,锁住了多少人的青春和执念。
再到后来,徽柔公主和梁怀吉的虐恋,更是把这种撕裂感诠释得淋漓尽致。
不过,随着剧情的推进,帝后二人已渐渐开始发糖。
当他们能够放下误会,坦然面对彼此的感情,那时一座孤城亦是安乐之所。
而相爱之人能相守,想必也是《清平乐》对于人的最美好的愿景。
如此看来,《清平乐》虽然看似寡淡,却着实是一部满怀清雅,内心纯美的古装剧。
从皮相到精神,都值得那些对于美好有追求的人们,仔细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