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自己身体健康出了状况;同时人到中年,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内心迷茫而又难以摆脱。纠结之下导致身心俱疲。
反反复复之后,内心终于锚定。之后振作起来,尝试各种办法积极调理身体,近半年竟有了很大起色。身体状况好了,精神状态随之阳光起来,主观上有了意念和信心。第一件要紧事,就是抓住自己的幸福,耐心的陪在孩子身边。
其实在对孩子的期望上,我和元爸的初衷是一致的:孩子的健康和情商培养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很快会长大,并且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行走于社会,那么怎样才可以与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呢?这个环境很宽泛,即是家庭这样的小环境、也同样每天面对社会这样的大环境,还可能是某些特殊时刻险恶的自然环境,不一而足。好的情商在孩子面对逆境的时候,可以一一化解难题,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不被负面情绪困扰。
做到内心安定,不随波逐流,有些时候并不容易。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下面的经历:本来内心很笃定的我,随着孩子上学以来,在老师和家长们的轮番洗脑之下,在学校升学以及排名的压力之下,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初衷不知不觉的就背离了。我开始重视孩子文化课的成绩,逼孩子每天练琴、读英语、写作业。虽然没有像大多数孩子一样给他报什么课外的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但是我不再像从前那么淡定。开始随着周围环境被慢慢地卷入旋涡。
好的情商如何获得?
从小塑造和培养优秀的品格和素养。哪些属于优秀的品格和素养,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我能想到的诸如努力、坚毅、勇于担当的品格,同事兼具一颗公平正直的心,再成就沉稳随和的心性,那么就非常完美了。
最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高质量的陪孩子成长。今天读了三联上几篇专门探讨孩子教育的文章后,对自己颇有启发。
文章主要讲的是学校和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北京实验二小,作为全国最优秀小学校在教育方面所做的探索。
在课堂上,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而欧美国家基本进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和互动。现在有一种更前沿的提倡:学习的共同体。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这种做法并不普遍,但是已经有老师接受了这种想法并且在有意识的实践。
我非常欣赏这种想法。很多家长和老师未尝不想这么做,只是在现有这种教育体制下,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承担的。萨尔曼·可汗说:学校和教师都越来越不敢或不愿试错。与其他产业相比,教育显得落后,它缺乏企业式的及时纠错与反馈机制,人们即使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也缺乏科学严谨的方法去测评改革的结果。学校不像那些游戏公司,一款新的游戏上市,马上获得上百万人的反馈,立即进行修补和调整。
方向有了,方法也具备了,那么下一步监督自己执行就好了:接下来就是如何优雅地放下身段,与孩子一起成长,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平等地和他探讨问题。说起来比较轻松,做起来并且养成习惯,最后习惯成自然,对于我来说,是有难度的。
今天之后,我想,自己会再次回归最初的美好初衷:努力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该放手时自己决不再大包大揽,该讲的原则也绝对不容讨价还价。但是,这一切都将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
耐心陪孩子长大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原来对这一点认识不够,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
还是那句话,努力做好自己。
有些时候,行动胜于语言。
后记:
感慨,“人生无处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