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代表了一个民族文明的底线》
(如果我们接触的是更好的语文教材),我们现在的精神天空,是不是会更高远更辽阔呢?
建设性、可持续、低调,我是长期以来总结出来的三个词。
就像批评小学语文教材,不是笼统地、空洞地说这个小学语文教材很不好,而是细致地指出哪里不好,一点一滴的,要具体而微。批评需要具体而微,建设也需要具体而微。小的事情才有可能做成,哪有一件大的事情是一下子做成的?
《重新寻找“一”》
平台、精英、团队——改变教育的三个关键点。
精英不是指有钱、有权、有名的人,精英最关键的是要负责任,对这个社会负责任,对民族的未来负责任。
精英如果是单个的、孤立的、原子化的,很容易被平庸的社会淹没。……如果精英之间有沟通、有对话,逐渐凝聚起来,形成团队,就可以形成一张网络。
你的改变将悄悄改变整个教育生态。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教书”是一个技术性的活儿,是他(教师)的立身之本,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的话,很难让社会认识他,老师同样要对社会有所关心,至少要了解社会……
目前中国的教育太注重技术,也就是“术”,而不重视"道"。
教育写作也是写作的一种,好的写作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就是把你真实的思考和内心、真实的生命表现出来,生长出来的才是好东西。
《一草一木皆教育》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在一个学子的心目中,许多时候,或者对有的人来说,一草一木的影响甚至比知识点、课堂、作业、考题还要大,草木无声,却与人在日复一日的晤对中发生心灵的连接。
一草一木总关情,一草一木皆春秋,每个人在校园里度过的那些时光,在与书本晤对之外,实在需要与自然、与草木有更对晤对的机会,一片鸟语花香的山林,几枝小小的夹竹桃,一株木樨花树,都可以在不经意间滋润心灵,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是美育,又超越了美育。
(我想起了那些香樟,那棵银杏,那个园子……突然想要去书写那段故事)
人类的教育究竟要造就什么样的人?在一个文明社会本来应该是很清晰的,就是要造就一代代独立、自由、包容、开放、诚实、谦卑的人,具备这些品格的人当然有一颗饱满的美的心灵。
《为什么要读一点经典》
通过教师与经典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人类文明的火种可以代代传递,那些经过了时间锤炼的美好价值得以代代确认。
一个时代在精神上能走多远,我们往往不知道,一个人能走多远,常常也无法知道,但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方向,往那里去。读一点经典即是为每个人的精神定位,一个缺乏经典阅读装备的教师没有办法更好地指路。
读经典对于一个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通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的起点。
经典是活的、有生命的,读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与人类文明中最有智慧、付出了巨大精神代价的人进行对话,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甚至可以说,通过阅读参与到这个还在进行的文明历程当中,读经典因此也成为一个连接过去与将来的过程。
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中提到如下经典:泰戈尔的作品,哈耶尔、波普尔的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爱因斯坦谈人性、人权和教育等的言论,收录在《爱因斯坦文集》第一、三卷。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道德经》、《沉思录》、《乡土中国》、王国维《人间词话》。
《重申基础教育的独立性》
从事教育的人更应该是明明白白的,基础教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它不是高等教育的预科,不是高考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换言之,基础教育原本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内核,有自己活的生命。……然而,随着高考体制推土机般强势的推行,多年来,包括高中在内的基础教育事实上已日趋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沦为高考的附属物,文理分科就是其中的派生物之一。
普及性的基础教育本质上就是通识教育,是针对普通人的,它通过知识的传承、体育和集体生活的训练,旨在造就一个个受过文明知识熏陶、具备基本常识的普通人,培养一个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足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健全公民,也就是铸造一代代社会的基石。而绝不是为了给高等教育输送很会做习题、填写标准答案的学生,人永远比机器或工具重要,……
前几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公布过一份《新生适应心理准备状况调查报告》,随机抽取该校294名新生,27%的学生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任何短期或长期打算,没有方向感;51%的新生有近期规划,集中在学习、打工、社会实践几个方面;39%的学生有较为长期的安排,也只是集中在读研、出国和未来就业方面。负责这项调查的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说:“不少新生把高考当成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以为进了大学后就可以停止人生的追求,从而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他分析说,许多学生把“考上大学”作为其人生的最终目标,即使在大学阶段把目标定为学习和考研的那些人,也只是一种惯性,是中小学时代做一个“好学生”的延伸。
《从孩子出发》
在该文中,作者提到了如下一些优秀的童书:斯凯瑞金色童书系列、《小狗钱钱》、《给莉莉的信》、《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人生最美是相遇》
人与书的相遇就是与古今中外的灵魂相遇。阅读应是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无所不包,而不仅仅是文学阅读。
书中,可以找到自己,找到将来。
(写文章)分三层比两层更细更密更好。这是叙事的本事,是文章之技术。叙事的生命就是细节、层次民。文章之奥秘就是朴素,就是有细节,就是在生活中生长出来的。
以平常心,做平常人。
(作学术,题目宜小,宜具体。)
《诗是一种生活方式》
诗是对生命的回归,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掠影。
《为乡土中国招魂》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消失,从今往后我们都成了没有故乡的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