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跨越到2018年,整整跨越了一年365天,21900个时,1314000秒,时间不长不短,不紧不慢,命运在这一年里就像是一台巨大的过山车,把我紧紧地固定在座位上,在这个坐山车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低谷和高峰,急转弯和长长的直线,我感受到了恐惧与不安,甚至忍不住尖叫,但到了最后总会缓缓地驶向终点,命运似乎是决定了我们要经历的一切,又似乎是我们正在经历着自己的人生,无关好坏,往前走就是了。
2017年里,过的大概是丧生活吧,有着太多的不如意,一直想去的地方还没有去,一直在做的计划还没有实现,年前列的书单还没有看完,该更的文章总是一拖再拖没有写,该考的证还没有拿到,该见的朋友还未见过,最重要的,想赚的钱还没有赚到,不管是什么,似乎到了我手里,都变得一塌糊涂。
既然如此之丧,就用丧来对抗丧吧。或许自己从来不想为了生存而去改变自己,从来不屑于所谓的暗斗,不管在哪里,依旧是吃了不少亏。先是一年前,不屑于学生会里面的明争暗斗,不顾一切后果毅然退出,因此遭受了不少人在背后的嚼舌根,吃了不少亏,却依旧我行我素,或许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现在的我正在经历着这一场考验。
在丧的日子里,看过太多的丧文字,12月,写了两篇论文,一篇关于性侵,一篇关于梵高,过得真的是太丧了。翻看着各种关于性侵儿童的报道,论文,从文字层面就已经令人发指,在写的过程中一味地压抑着自己的感情,虽然不知最后写的是什么,发到老师邮箱的时候算是完成了一种仪式,松了一口气。
关于梵高,到影院看了一部电影《至爱梵高》,文艺电影总是不受人热捧,几乎算是包场电影,也得以让我的情绪爆发出来,当梵高回眸的那一刻,我已热泪盈眶,实在是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了。
梵高太孤独了,正如他所说的,“对我来说,除了穿过黑暗的玻璃,我从未感觉我更依赖任何人。”
他的孤独没有人能懂,在他的画作中,孤独的表现力贯穿始终,从画中我们可以读出那绝世孤傲般的悲哀,直指灵魂深处,让人无法自拔。
大概是感同身受,看了让人落泪,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孤独而自立的存在,但凡一个还有点追求的人,多半是不会为了“合群”而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变得更加出类拔萃。
在这一年来,我慢慢地脱离了所谓的“合群”,开始着自己独来独往的日子,刚开始的时候确实不太适应,看着别人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走在校园,内心的落差是避免不了的,但我自己是无法迁就别人的生活的。
我不愿意一大早起床将时间花在等人的上,也不喜欢将时间用在所谓的“合群”聊天上,所以慢慢地,我开始适应一个人在食堂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跑步,说真的,我的内心生活因此而更加丰富,我在把握着一个度,独立而不合群地生活。
在这一年来,很少联系朋友,但感情依旧未变,或许真的是长大了,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这话里长话里短,无意义的闲扯中浪费了,也越来越认识到通过通过闲聊来增进感情这一种方式而成为的朋友怕是走不远的。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想想确实挺有道理的,每个人都渴望有人陪,有人爱,有人懂。
可往往大多时候我们都是孤独的,孤独地生活,孤独地在陌生的城市奋斗,孤独地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的声音没有人听,我们的无助没有人看得到,我们的失落没有人在乎。在最后,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只能来源于自身不断地充实自己而获得成长和进步。
越长大越发现,死亡总是离我们那么近,死亡总是让我们感到孤独无依
我们看不见死神,但他却一个接一个地带走了我们身边的亲人,2014年,带走了我一生至爱的奶奶,今年8月,带走了我那慈祥的外公。
印象中,外公与外婆感情不好,时不时就吵架,甚至是大打出手,但他们似乎谁也离不开谁,老一辈的感情用我们的爱情观是无法解读的。
外公走时,有些凄凉,祠堂在外公走前两天推土重建,他最后的落脚点只能在家门口搭个帐篷,进行着生命中最后的仪式,晚上的时候,下起了小雨,雨越下越大,伴着唢呐队的敲敲打打一同落下,似乎故意压低当晚的气氛,又似乎是上天的怜悯。
道公一整晚的喃喃自语,匆匆赶回奔丧的亲戚,邻居好友来来往往忙碌的背影,亲戚之间因着某些事情争吵的声音,构成了我那一晚的记忆,有些模糊,却怎么也忘不掉。
外公一生酒友不少,但他走时,却没有多少人能前来送他,他似乎也有些能够意料到,生前对村里的小孩一直疼爱有加,半开玩笑地对人家说,等我死了记得来给我上柱香就得了。
每每我在脑海里想象着这一画面感,悲从中来,从妈妈的谈话中得知,外公一生过得非常坎坷,年轻时遭遇了生意失败,蹲过监狱,经历了起起伏伏,脾气越发暴躁,对孩子不管不顾,染上了酒醉神迷的生活习惯。
对于这些,妈妈虽有些抱怨,但她依旧是孝敬着外公,在得知外公走了的前一个晚上,一夜无眠,当看到外公的遗容时,竟顾不得旁人失声痛哭,总归是血浓于水。
在这一年里,曾有不少的时代热词刷屏,在朋友圈、微信、微博铺天盖地,这些词从另一个侧面其实验证了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一个判断,特别是12月刷屏的“佛系”,这个词被阐释为:都行,可以,没关系;不争,不抢,认命,随缘。
一夜之间,不仅仅是90 后,所有的人都在谈笑风生之间立地成佛。不争不抢真的是因为无欲无求吗?还只是因为争不到、抢不得;认命随缘真的是看破风尘吗?还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看不清能够努力的方向。
在“佛系”风潮的背后或许隐藏着巨大的时代焦虑。遁入空门并没有办法消除这样的焦虑。在这种态度的背后,其实折射出这代人对于焦虑背后不同的心理应对方式。
90后,说不焦虑是假的,我作为一个95后,一条大三狗,也真真正正感受到了焦虑,我开始担心自己的资历不足以在社会立足,给父母蒙羞,开始担心父母的身体,怕他们还没有等到我的回馈就倒下。
越越来越焦虑,这么大的人了为什么不能实现经济独立,每每问父母要钱时,总时有些犹豫。担心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个时代赋予人的责任实在是太重了。
我开始寻求一些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开始关注各种兼职,暑假的时候在一个叫“四月天文化餐吧”的西餐厅兼职,算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兼职。但从内心上更倾向于文字工作,我开始关注各种文字需求,想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获得一些实际意义。
我开始在各大网站平台上投稿,写得不多,中的也很少,其实早就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道理,搞文字工作的人,多少都是抱着这种很低的预期才上路的。
曾帮过工作室写文章,最后因学业忙,稿酬不高,只能退出,在发耶平台上的投稿实实在在过了把文青瘾,后来平台改革也不收文章了,也只能作罢,继续寻求新的方式,不过还是觉得,明明还没过瘾啊,能不能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其实真正的写作从来不是一桩挣钱的生意,遇到一点压力就跑去挣钱的人也不是真的喜欢写,但迫于生活,我并没有这么高的志向,我原本就是俗人一个,我就是为了赚钱而去写作,在写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快乐,当然如果中稿我会更加快乐。
接触了写稿,才真真正正知道“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里”的含义,读书可以增长见识,行在旅途上不仅可以扩大视野,更是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见到更多的人情世故,生离死别,整个人都会变得坦然了很多,最重要的,在旅途中可以获得很多写作素材,所经过的事,所见过的人,所有过的交谈,信手拈来,便是一篇文章。
所幸在这一年来走过附近的几个地方,资金有限,去得不多,收获还不少,也为此过了一段捉襟见肘的日子。
都说过去这一年过得很丧,很辛苦。这一种丧只能留到心情最低落的时候才会全盘托出,毕竟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想做的,怨不得别人,只能多吃点苦,努力求生,天经地义。
这一年来,对自己,对坚持,有过太多的怀疑。付出未必有回报,没付出的未必没有回报,运气真的是个好东西,给太多不付出的人不劳而获,却捉弄着那个一直在付出的人。
说回写稿,其实写与不写,在哪一个平台,我觉得没有差别。眼下的环境、世界的走向,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能力,没有具备某种能力的人是无法去获得酬劳的,哪怕是一夜暴富,也是有某种幸运成分在里面,这就是我们的宿命,就像是小溪中的一片落叶,小溪漂流到哪里,我就漂流在哪里,在这个世界里,我不过是匆匆过客。
很多东西都即将面临结束,比如,今天是2017的最后一天,过了今天,再也回不去2017了,一年以来,经历了那么多,相遇又相遇,经过这个侥幸活过又无从脱罪的 2017 年,我想到2018去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