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题记
最初读余华的作品,是从《活着》开始,薄薄的一本书,读起来却是如此厚重,如此掠人心弦,读完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心里久久不能释怀。福贵这个人物形象令我难以忘却,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他对自己的经历是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衰老的过程。困苦的生活或许损坏了他的记忆,让他面对往事时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尽管如此,他仍然执着而乐观的活着。读后跟小妞交流,她是怎么也理解不了为啥福贵活得那么悲惨,却仍要这么艰难的活着,且活得还如此乐观?也许文中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就是福贵活着的最好阐释吧。
接着就是《许三观卖血》,同样讲得是一位普通人“活着”的故事,只是比活着更艰难,比《活着》更让人动容。《活着》里的福贵面对一次次无情的死亡打击仍要顽强地活下来;而《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面对家庭、子女、妻子等一次次生活难关却是用自己的鲜血来渡过危机。他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幸福不断付出,为了家人不惜用自己生命去冒险。可以说,书里的许三观平凡但绝不平庸;卑微但绝不怯懦。只是这部书看得让我更无力……
因为每本书看得实在是太悲催,太纠结,从那以后的很长时间决定不再接触余华的作品。读《第七天》源于妞的寒假作业,老师推荐的选读书目之一,也很好奇,这么多年余华的文风会不会有所改变?于是入手了这本小说,看着封皮上那个白色的纸片人,想象着会是怎么的一部小说呢?翻看扉页,《旧约,创世纪》里“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几个黑色小字跃入视线,带着好奇心,翻开了第一页……
接下来的阅读时间对我而言,实在是一种煎熬,拿起放下,拿起放下…….最后还是鼓起勇气看下去。
《第七天》讲的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不同于之前的作品,这次是通过讲述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主人公的幽灵,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有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这其中有温馨又揪心的爱情故事,有发生在殡仪馆里的贵贱等级之分,有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有刘梅等鼠族生存的辛酸以及身边的各种冤假错案。整个故事看似虚妄渺小,作者却用这种荒诞的形式演绎出了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尤其是在分等级的殡仪馆里,沙发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塑料椅子的普通区,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而在最底层区,却是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他们只能去死无葬身之地。活着的世界里本就充满了艰辛,没想到死亡却只是更加绝望的开始…….
正当我看得万念俱灰时,作者文风一转,把一个“死无葬身之地”,通过神来之笔,描绘成了一个炼狱中的天堂模样:在这里清水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在这里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在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在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这种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流露出残酷现实中真实的人性温暖。正如文中所言“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是呀,现实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呢?有几个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呢?又有几个人是“真正的活着”呢?
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作家之所以能成为作家,自有其过人之处”,这是我读《第七天》时对余华的评价。不过,看完这本书,我想我大概不会再碰触余华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