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原创:水木空影 转载请说明出处!
近日,山西新绛县一酒店员工爆料,公司下发文件规定“乔迁新居、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购买新车等喜事不得宴请本单位同事,否则罚款2千”。职员表示:真是个好政策!
国人讲礼仪,古来有之。家有红白喜事,亲朋好友、街坊四邻登门拜访,附随礼金,讲究个“礼尚往来、自觉自愿”,原本再正常不过。
随着物质的丰富,大家的口袋“鼓了起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随礼”这件事儿开始慢慢变了味儿。原本“礼”为主、“金”为辅的关系,变成了“人不到、礼必到”的状态。
即便笔者所处的偏远之地,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也是“随礼”之风颇浓。交际面窄的,月月有礼随;交际面宽的周周甚至天天有礼随。随了礼,主家得摆酒,客人要赴宴,主客皆忙,“赶酒场子”像打仗。以至于有人无奈地说:“随礼甚于催贷,毫无转圜之地。”
那么,是谁让正常的“人情”往来变成了生活“负担”呢?
其一,面子。世人皆知国人好面子。在随礼这个问题上显得尤为明显。随礼往往发生在“熟人群体”,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遇到谁有个大事小事而没“随礼”,事情过去以后,会被别人“说闲话”。“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随礼”事小,“丢面子”事大。所以,为了面子,随礼的场合越来越多,随礼的频率越来越高,直至不堪重负。
其二,攀比。老话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人们自然而然把“随礼”的多寡与情谊的深浅直接挂钩。潜意识里觉得,礼越重关系越深,礼薄了“拿不出手,不够意思”。由此,随礼之人相互攀比,你随的多,我比你随的更多;回礼之人也一样,别人随了多少,要“加一点儿”回过去才好。长此以往,礼金越来越厚,礼节越来越薄。
其三,利益。随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感情。“礼”本身是“情谊”的附属品,或者叫物化体现。但在人情社会里,随礼是最容易建立人际关系的“捷径”。表面上看,多随礼、随大礼是爱交朋友、为人大方的表现。其实,还有“平时多栽花、有事人帮忙”的厉害关系在里面。因而,在利益的“裹挟”之下,大家只好随大流,渐渐使“人情”变成了“负担”。
礼仪之邦,有礼有仪。“礼”是礼节、礼貌,“仪”是仪式、仪态。在物质多、节奏快的生活环境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少“仪式感”。
没有仪式感的随礼,使“仪”为主、“礼”为辅的状态发生了颠倒。也许是不得已,前文所提的公司才会出台这样一项规定。因为公司人多,大家都忙着请客随礼,还怎么经营、如何干事呢?
在全力消除绝对贫困的道路上,惟愿所有人都能理性看待“人情”往来,真正让“礼轻情意重”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