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边一个“田”字,下边一个“比”字,你知道念啥吗?在法源寺的一个殿堂前挂着一块匾,上书第一个字便是田比的上下结构,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分别是卢、殿。
我才疏学浅,站在大殿前端详了这块匾半天,也没整明白咋念。问大殿里面一个打理事物的青丝女子,估计是虔诚的佛教笃信者,她回答念pi(二声)。我用手机查这个字,却无论如何也显示不了。这就奇怪了!
一位僧人见我疑惑,补充了一句:这是毗邻的毗,毗是左右结构,匾上的字只是变换了结构。
亚麻跌!明白了!
毗卢殿供奉的当然是毗卢佛,法源寺中的毗卢佛铜塑像高5米,佛像共有3层,下层千佛莲花宝座,中层为四方佛,面向东、南、西、北,毗卢佛居最高层。
我查了资料,《佛学大辞典》记录,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的简称,“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佛教中经常会提到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法身毗卢遮那佛,像天上明月,应身释迦牟尼佛像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报身卢舍那佛是水干了,月亮的影子不见了,但月亮依旧存在。法身毗卢遮那佛是永恒存在的,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毗卢殿廊下有两块石碑,都是明朝万历年间刻制的,上面分别刻的是观音和达摩。
在毗卢殿的院子中摆放着一个大石钵,刻有海浪、八宝(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是天子八种印玺的总称)、海马等图像,底座是元初的,钵体是乾隆年间的。
给我的的感觉,毗卢殿是法源寺文物最多、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殿,处处散发着自古至今对佛教的敬仰。
观音殿,在众多观音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千手观音,殿堂的上方挂一匾额,上书“存诚”二字,寺院的僧人介绍说,此乃康熙御书,告诫我们,做人,要在内心保存一颗真诚的心,才能不愧于天地。
观音殿的后面是卧佛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涅槃时的遗像,俗称“睡佛”,神情安然。
向后走,便是藏经阁,是寺院的“图书馆”,是精神基地。法源寺的藏经阁是一座两层五开门的木结构,两侧是楼院。历来,藏金阁都是佛家的禁地,非本院僧人绝对禁入,即使是僧人,也需要有资格进入和办理庞杂的手续。
至此,中轴线的所有殿堂都已看过。
寺院的侧房有禅堂(参禅的地方)、五观堂(饭堂)、客堂(会客的地方)、卧房等。
“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粥去饭来莫把光阴遮面目”,这是五观堂的一副对联。正值中午,随着开饭的“如意”声想起,僧人们齐聚五观堂用斋饭。用饭之前要念佛经,我竖起耳朵听了半天,一句没听懂。
吃饭的地儿为何叫五观堂呢?资料里说,五官是指: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禅堂门上的木牌上写有两个字“放参”,意思是说禅堂晚上坐禅,坐禅前须敲钟三下。另有一张“游客止步”木牌醒目于门上,佛门圣地,我是无论如何不能贸然进去的。
用餐的大多数僧人很年轻,是中国佛学院的学生。中国佛学院于1956年设立于法源寺,是培养佛教专门人才的院校。
那些和法源寺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都已逝水而去,他们生时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和佛教中的救世精神不谋而合。他们的历程告诉我们,佛教的真谛并不在于有多少清规戒律要人遵守,而在于一种伟大的宽容的慈悲情怀。
有些人一生未信奉过佛教,却有一颗慈悲之心,用自己的正义、诚心自然地践行了佛法的大慈悲大境界,或许,这便是“法海真源“、”内心存诚”的真谛吧。
暮鼓晨钟中,法源寺走过了一千多年,送走了一个一个为我们这个伟大国度奉献一生甚至生命的仁人志士,依然以慈悲的胸怀迎接着虔诚的香客和膜拜者。
我慕名前来,又流连而去,夕阳斜照,法源寺已消失在我的身后。
自我进入山门,法源寺的历史和现在都使我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感,我完成了一次彻底的精神洗礼——足矣。
赵朴初有言:语法源寺,是史,是文,是诗,更是一本“式今监古、昭告方来”的书。借为结束语,再见,北京法源寺,若有佛缘,一定再去参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