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做了我自己」
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讲述的是因为离婚而告状失败的女人李雪莲,因为前夫的一句话再次踏上告状之路十年之久,只为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的故事。
用剧情来讲这是一部喜剧,因为谁会想到有人会因为一句话而纠缠十年?但在电影中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因为婚前有性行为,却无法接受前夫埋汰的女子。对于这一剧情的安排,不知有多少人深有感触,在做一些事时,有因一时冲动,也有心甘情愿的,但最终做前都要告诉自己,既然我做了,我就不会后悔,即使有闲言碎语,亦或诽谤,只要我自己认为是对的就行。
在故事的开始,李雪莲因为假离婚事件告到了法院,是为了还原真相。这种勇气是不可多见的。至少在现实中,我也曾见过这种案例的出现,但当事人的态度往往是息事宁人,而在这部影片中李雪莲这个人物的背景虽是农村妇女,却多了一股胆气。
但剧情却突然一转,因为告人被县、市政府的领导避着,甚至因为下边的人误会了上边的意思造成了李雪莲被抓入狱中,情理可原,释放出来的她心知自己这样不行,转而放弃告状,寻了当事人问清真相。
却不想,前夫不提假离婚事件,反而扯到了李雪莲婚前性行为这事上。原本有错的前夫将李雪莲的注意力移到这上面,放在现在,这其实本不是一件什么多大的事,在爱情中的你情我愿,情情爱爱实在正常。但前夫的辱骂,以及李雪莲的无法看开将故事的整个脉络开始展现在众人眼前。
「我只想明白我自己」
其实看到李雪莲因为前夫的一句话就前往北京告状时,只觉有些可笑。特别是看到那些政府官员因为她的告状而被卸职。可当看到李雪莲在菩萨面前祈祷时,只觉她甚是可悲。
她说,“这些贪赃枉法的人都被你给惩罚了,可是秦玉河这个畜牲他还在逍遥法外,我是不是潘金莲的事您还没有说清楚,这才是这个案子的重点。”
就是这一句话,“我是不是潘金莲的事您还没有说清楚,这才是这个案子的重点”。也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所在,李雪莲因为前夫的一句话纠结了十年,告了十年,将自己这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部放在了这上面。
她认为自己不是潘金莲,被冤枉的像是窦娥,坚持不懈了十年,却忘记了自己最开始只是想把“离婚案”反了。
常听人说,不想成为讨厌的人,只想成为自己。可是好多人都是在前行的路途中失去本我。而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李雪莲亦是如此。
她纠结于被人误会,纠结于他人的言语,将自己沦陷在他人的杂言乱语中,完全失去了自我。
可同时,她又是极度清楚的。十年过后,所有领导集聚到她的小饭馆里,想要知道她还告不告状,可是她说,“牛说不让我告状,是怕我告不赢,你们不让我告状,是让我继续含冤,这是两回事。”
这样的一个逻辑真让人想拍手叫好,但同样一个人却去纠结了“自己是不是潘金莲”十年之久,作为观影者的我,只觉可惜,但另一方面,我太熟悉这份固执了。
从小到大,我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去思考很久,这个别人是我最亲密的伙伴,是我最亲近的父母,那些话也许是他们的无心说出,可作为听众的我却深入肺腑,去琢磨,去纠结,非要将它弄清楚不可。
也是这样,我在做事情上同样如此,一旦认定的事上一定要去做,无论身边人多反对,甚至有绝交的后果,我依然甘之如饴,不是我不去想后果,而是我想遵从内心的选择。因为这才是我。
「我只想好好过生活」
可是我的内心准则与李雪莲的是有差异的。
在一件事上,她计较的是对与错,不曾注意去坚持的代价,而我,是在清楚明了自己是否可以任性的条件下,再去任意妄为。因为我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人去承担后果的,这与电影不同,人生没有重演。
故事到了最后,李雪莲仍然没有将“我是不是潘金莲”这份状弄清楚,因为前夫死了。可是她的人生却还要继续,她选择死亡,却被人阻止了,反而让她想明白了,重新开始了一场人生。
可因为这是一场电影,它可以停顿一下,出现一串字幕,“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可是人生哪可能会如此一晃而过,都是一步一步走下去的。
一开始我很喜欢李雪莲,可是故事演到后面只觉她还是“农村妇女”,因为她所作出的行为与她的精神世界是处于两种层面的,她还是处于那个“因他人之言而顾左右”的人。
但电影的结局却是以李雪莲口中得知是为过世的孩子告的状,剧情瞬间改变了基调,至少在我眼中,这部电影变成了人情伦理片,而李雪莲从一个固执傻气的农妇变成了一个有理有情的母亲,她从一开始的“离婚案”到“潘金莲案”变成了“孩子案”,这股怨气支撑着她告状十年,虽看不出是否对她的生活带来任何损失,可放在现实中是可以想象的出的。
这场结局来得太过突然,至少在影片中无法看出她是为了肚中孩子,但电影既然这么说了,我们就暂且信吧。
不过回到现实中,却是让我明白,无论遭遇何事或是对何事固执,切莫为此失去自己,以及未来的生活,毕竟人要为自己活着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