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声:感谢在练声过程中,陪伴我的同学、导师和组长。虽然简短的20天,一路走来,尽管不会像脱胎换骨那样的飞跃,但收获很多,更是在导师们的提点下,改变自己有很多。在此,谨以此文纪念20天的成长历程。
曾经,我说话声音的“柔”,迷倒了很多的女生。虽然有这个“自带特效”,但我根本开心不起来。毕竟,男生说话柔,那感觉真的是五味陈杂了。虽然说,略微有点“柔”的声音,比较适合朗诵抒情类的作品,比如一些经典的散文或者诗歌。但是太“柔”,很明显有两个问题:音域不宽和底气不足。更是曾经有关系很好而且敢于在我面前直言不讳的女生说,我在读朦胧诗的时候,简直就是死不断气。OMG,话糙理不糙啊。
也正是从那天开始,我给自己“狠”了一回。之前一直练不好的气泡音、气沉丹田等等,怎么着也得练好。只要有空闲机会,就张口练,终于,尽管还不是那么标准,但至少练出来了。至于气沉丹田,在一个偶然,很抱歉真是记不起来什么时候了,居然就练出来了。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在练气泡音的时候,想到了曾经学到过的一个逆向思维经典案例—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不能生电?根据这个思维,我在想,气泡音能不能反着练?呼气发气泡音,我就来个吸气发气泡音如何?没想到,居然成功了。再从反向的气泡音找感觉,结果正向的气泡音也可以了。果然是那么一句话:教条是固定的,思维是活动的。思维不改变,什么都白搭。
再说说这段时间以来的那些点滴吧。很有幸,认识了莘茹老师以及她的导师团队。虽然导师团队的讲课次数不多,但每堂课需要记录的笔记真不少。每一针都刺向要害,这个过程,曾经心里真不是滋味,毕竟之前的朗读几乎千篇一律地像上学时的读课本,不仅音调单一,而且因为语言环境,语速特别快。在导师们的点播下,这些顽疾至少把标给治了,什么时候能根除,也就是治本,那还真就没什么诀窍,就是再继续练习了。
整个20天过程中,通过艺术猫练声房这个平台,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真的很服她们,有的能将寓言故事读得像动画片的直播;有的能把舒婷写的诗作里捡出来的三行诗,演绎出戏曲、方言、各种年龄层次等等的版本。还有很多达人,就不多说了,真的好厉害。
最后,给这次集训来个6311复盘吧。
六个收获:1,朗读需要带着微笑着去读(这很受用,如果板着脸去读,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听的)。2,读之前,需要仔细查阅文章或者诗歌的写作背景,再设身处地将自己看成作者,去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拿捏好全文的情感、重读等等。3,偷换气。每一次朗读,甚至是在读绕口令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换气,那么就会在中间环节停顿很长时间,一下子就会让人觉得很不连贯。4,气泡音。虽然看上去仅仅是个发音技巧,但是关系到你的嗓子,往深了说,练好诸如气泡音这样的发音技巧,对声带有着很大的保护作用。5,声调。虽然平时在说话的时候,因为各处方言的因素,很多字的声调和普通话的声调有着区别,但还是能练出标准声调为好。就比如一句话中的“啊”,四个声调所表达的意思,有着天壤之别。这个如果不改变的话,真的会闹出各种笑话的。6,音域。虽然目前来说,我的声音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柔”,还是有着“柔”的痕迹。也不能说“柔”不好,但是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太多“柔”的成分在里面,有些需要铿锵有力或者带着朦胧感觉的作品,是读不了的。
三个反思:Q1:为什么以前总是被别人说声音柔,自己想改变,却依然还是柔?A:没有找到正确的练习方向。Q2:为什么以前总觉得气息不够,底气不足?A:练习方法不对,至少“提”“打”“挺”“松”四个要诀没有掌握。Q3:为什么别人在朗诵的时候,情感表达可以多样化,自己一踏糟?A:也许会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原因是开口不多吧。无论什么样的文章或者诗歌,要多去朗读,尤其是去各种平台,向那里的其他朗读者多多学习,自己平时只输入,并没有多少的语音输出。
一个坚持:练声,练声,练声。好的声音是练出来的,重要的话说三遍!
一个执行:去找平台,多多放声,不要怕自己献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