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一个词语:“举手之劳”。
不同场景下,这个词语包含的意义不同,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词语吧。
首先我们可不可以琢磨一下,“举手之劳”,是在你这个视角下产生的评价,还是对方视角下的评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很简单的逻辑,用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你觉得说话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可是你知道的,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说话。
那,迁移一下,不也就明了了吗?
当你嚷嚷着说“明明就是举手之劳而已,这你都不帮我”时,你有没有想过,在对方的处境下,这件事是不是“举手之劳”。
不要想当然。
推理一下,说出这句话时有时候可能因为彼此的关系,我们还会说“我们都这关系了,这事儿你都不帮我?”。
怎么说呢,你有没有觉得这有点道德绑架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味在里面?
首先,对方帮你可以,不帮你也可以,所谓的“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自己玻璃心不想着可能的拒绝到头来怪别人好像不恰当吧?
另外就是,你真的把对方当朋友就不知道为朋友着想吗?朋友拒绝帮忙时你是理解对方有何难处所以不帮你还是一味盯着自己的“目标”未达成而去指责呢?
有意思的问题哦。
第二个问题是,你凭什么让别人帮你呢?
就算我们承认,这是“举手之劳”,又如何呢?我为什么要帮你呢?或者说,你显现出来的状态让我觉得你值得帮吗?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日常现象/问题,“你这么有钱,怎么就不能支持一下这项公益?”
大多数有钱人都遇见过这个问题吧。
怎么说呢,可能些许钱财的付出只是举手之劳,可能你也觉得支持公益没问题嘛,但是,请你想一想,钱毕竟是他的,他为什么不能决定同样的钱投给哪个公益项目或者到底给不给呢?
你如果是聪明的,就不知道“投其所好”吗?
让他心甘情愿的完成这个“举手之劳”,而不是直接拒绝,或者即使帮你内心也不情愿。
有一句话说得好,“自己心里就不能有点X数吗?”
第三个问题是,你是如何与别人沟通让对方完成“举手之劳”的?
对于有的人来说,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帮你,真的只是“举手之劳”,可是找上门来的这位真的沟通能力有限,一来是半天说不清楚到底需要什么帮助以及怎么帮助,二来是让对方是真的觉得不值得。
第一种情况的逻辑是在于“当那个人觉得和你沟通所产生的成本远远大于帮你忙所产生的成本时,他一定会拒绝。因为这早就已经不是举手之劳了。”
第二种情况提供一个案例吧,刘墉先生在《人生百忌》中说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学生社团邀请他去学校做讲座,从各方面来说,刘墉先生去做讲座都是可行的。可是最后老师还是拒绝了,谈到原因时,老师只是给大家看了看落款,“某某社团副社长””。
到这里你能理解刘墉先生为什么拒绝了吗?一个中学社团邀请一位六十多岁地位崇高的教授竟然只是让一个副社长来,是你你怎么想?
就好比两家公司,和老板正式说事的一定是另一家公司的老板,如果是秘书来的话,这事儿多半不会谈,谈也谈不成。
道理都是一样的,你显现出来的姿态有问题了。
第四个问题是,你请对方帮忙前,你做过哪些努力?
日常生活有人会找我咨询一些事儿,我一般不会拒绝,但有的人找过我一次后我就不会答应第二次,但有的人哪怕确实麻烦到我我也会抽时间和他聊聊。
为什么?
高中的时候大家应该都有过请教老师问题的经历,真正明智的老师从来不是你一问就给你讲,而是让你先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了,有的人想都不想就去问,有的人是真的想了很久试了很多方法都不行了才请教老师的。
有一句话你应该不会陌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你去麻烦别人前,但凡你有过一定的准备工作,别人可能都会觉得你是值得帮的人。因为你把麻烦已经尽可能降低了,有这份心的人才更值得帮不是吗?
到最后,所有的依据其实只有一句话——你这个人值不值得帮。
而对方的判定依据中,当你想明白那四个问题后,估计会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