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真实情感是任何作品的灵魂,文字色彩只是外在的框架,无论你想表达什么,我们都需要从中看到一颗真诚的描绘自然的心。
静安先生如是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近日翻来厚厚的这本书,见王国维所讲各种词之妙趣,我却一边捧着香茗,一边从这本书中读来了人生百态,人世哲学。
静安先生谈词,却不离最为关键的境界二字,所谓境界,则是无处不在,且深藏,潜行于作品之中的个人精神境界与纯粹,袒露作者的性情世界与内心独白。
他这么讲着,又一边举着生动的例子,给你细细评析。词人大家的词,在他的描述中仿佛成了一张张极为生动的画卷,迎着春风,吹着炊烟,就这么袅袅飘来。
我读着书,似乎看着那个留着两撇胡子的先生正在循循善诱地教导,极其耐心地为学生答疑。我想他的脑中一定藏着词海深堀,不然他为何懂得那么多,知识那么丰厚呢?
而先生的呕心之作《人间词话》也正是那样,犹如大海,深厚渊博,须得人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也许几年的研究,也许一生的翻阅,才能知晓其中意味,得老先生之精神寄托。从这本著作中,能读到的,不止是百家词作之高下,还是文学之灵魂,更是做人之哲学。
书中,先生花了大量的笔墨点评各家之词,如欧阳修、秦少游、李后主、冯正中……他分析各家特点,具言长处。然而对于张玉田、吴梦窗之辈,又语言犀利,甚至曾有“白石尚有骨,玉田则一乞人耳。”此言批评其词砌字而浅薄,意竭于模拟;评价白朴,既有《秋夜梧桐雨》的“元曲冠冕”,亦有《天籁词》粗浅到“不足为稼轩奴隶”。因为在静安先生看来,人品即词品,二者不可分。
而《人间词话》中最具盛名的一段话,便是静安先生谈人生三境界: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能说出如此精辟论述的人,其心胸是如此开明,目光又是多么高远。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论述,足见静安先生的高度,他对文学词赋的一腔热爱,他不肯低头的人生姿态都让这他无意遣怀的作品,成为后世所念的著作。
静安先生的生平,也正像是平静的谭渊,他从容简单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潜心专研学术,做一个安安静静的文人,然而时代的洪流却使这谭渊泛起了波涛,先生作为一个旧时学者,面对着文化冲击,他似乎像是宣告着旧文化的更替,悄无声息地沉于塘底,对于世人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不论结局如何,对静安先生的感觉,恰似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毕身热爱着文学,时不时散发出一种干净·高贵的气息,不同于俗世凡人。
我读这本书,不禁被大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感谢先生能为后人留下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词同做人的道理总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只愿我们也能静静地品书中词句之妙趣,也做一个自然纯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