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十二月去成都出差,一同前往的还有一位老资历的同事。当天办完公事后,她要立刻赶往北京,而我则需要在成都待上几天处理后续事宜。鉴于我还是个职场小菜鸟,并且在成都这地儿人生地不熟的,同事将后续的事情都给我安排好了。我对她感激得五体投地,打算基本就按她说的那么做。两人唯一的分歧点在于订哪家旅馆。我之前听好友说起附近有一家国际青年旅舍,一是离出差的地方不远,而是听说在青旅里面经常可以碰到一些驴友,气氛欢快热烈。所以我对此早就心向往之,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体验一下。
但是同事跟我说她以前住过那家青旅,虽然便宜不少,但是相比其他宾馆条件实在不好,而且开的发票也并非是公司推荐的增值税发票。我们最好还是找一家条件好一点的宾馆,住得也舒服点。我虽然遗憾没有机会体验住青旅的感觉,但是转念一想同事经常出差,经验比我多不知多少,而且看她平时生活蛮讲究的样子,听她的应该没错。
于是我们找了一家比较知名的全国连锁酒店,预定了三天的房间。考虑到公司出差补助配额,我们选择的是C型房,据前台的工作人员称:除了房型比较小之外,其他的并没有什么区别。说实话在入住之前,我还是有些期待的,毕竟在成都一晚上二百多的房间也不算便宜。至少得安静整洁亮敞吧,对于我这种睡眠不好的人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事实是第三天一大早我就收拾收拾行李去前台退了房,尽管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要臭着脸不要臭着脸,可是还是没办法给服务人员一个笑脸。后来同事办完北京的差事又回到成都来,问我怎么还没住满天数就退房了?我一肚子的苦水才终于找到了可以倾诉的人了。
第一天晚上住在三楼,一进去第一感觉是昏暗和逼仄,让人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第二感觉是床单被罩有点发黄,家具也比较陈旧。后来又发生了房间灯闪烁,网络无法连接等各种问题。我想这种现象应该是偶然发生的,要不换个房间试试。第二天早上去前台换了一个房间。临近中午服务员告诉我房间还么有清理好,但我可以先搬进去。一进房间首先闻到满屋子的烟味,凌乱不堪。我安慰自己:没关系,打扫完就好了。于是我住下了。第三天早上我很早就起来了,但是叫醒我的不是设置的闹钟,更不是生物钟,而是充斥眼耳口鼻无孔不入的汽车噪声和废气味儿。这对晕车的我来说实在忍无可忍。简单洗漱了一下便气冲冲地去了前台退房,并且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住这破地方了。
后来去青旅来了一间房,洗澡后拉上窗帘闭上眼睛美美的睡了一觉。醒来后脑子终于能正常且平和地开始工作,于是我开始想我为什么会遭遇这一连串的事情。偶然的因素暂不考虑,得想想人为的原因。首先,我明明最初就不想住在那家宾馆,为什么最终却选择了它?因为一个比我年长,比我有经验的人告诉我那里的条件会比较好,而我盲目地听信了她的“经验之谈”。然后,我忘了每个人对“舒适”和“条件好”的定义并不一样。我注重的是宽敞、明亮、干净和文化,而同事注重的是房间内设施配置、私密性和便利性。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感受自然也不一样。当然很庆幸的是最后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了改变,虽然没有同事的认可,但是至少自己身心舒畅。
接下来的两天我在青旅里碰到了一个从湖南到四川玩的小姑娘,还有几个去西岭游玩滑雪的外国人。我们结伴在成都的景点逛了逛,收获到很多的欢乐。
后来我把这次经历发到朋友圈里。有人羡慕我出差还能旅行,说好想也住一住青旅,来一场遇见。也有人说,这种糟心的情况毕竟少见,还是宾馆的条件好些,不用那么节省。有一个朋友的回复深得我心,他说,无关于条件好坏和节省与否,主要看你自己内心倾向于哪一种选择,你喜欢高朋满座那么身处陋室同样心情愉快,相反条件再好你也能挑出刺来。
由此可见,这世上的事大多都是这样,每个人有各自的看法。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抵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按自己真实的心意活着。
二
周末时与好朋友小鱼见面,我把这个经历以及自己的想法跟她说了说。她嘴里咬着烤肉不住地点头,像只土拨鼠一样。含糊不清地说:“太对了青青!就该这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然后又叹了口气,擦擦手灌了口啤酒,说道:“上周我对我妈吼了一顿,到现在我这心里都不得劲”。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小鱼是我认识的人当中脾气非常温和的人,跟她妈妈的关系非常不错,每个月都会寄钱回家,电话更是一周两三个。我们还曾经打趣说她是五好孝顺闺女。这样一个人,对她妈大吼大叫有点难以想象。
“我妈她呀,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每次跟她通电话的时候,无论怎样的开头,最后都会绕到一个话题上去。那就是闺女呀,你现在自己挣钱了,买些好看的衣服,买些贵点的衣服,别让亲戚们笑话,你看你表姐穿得挺好看的,多学着点,省的别人说你抠门小气呀。上次你叔就说你穿的衣服太老气了,对自己都不大方肯定对别人也不大方……你说这事吧,说一次两次我当是关心,闷头收下了,三次四次还能敷衍一下,五次六次忍忍就过了。但我一周给我妈打好几次电话,成天叨叨这事,没完没了你能忍吗?”
“那些亲戚也是,我喜欢穿棉布衣服,怎么就上不得台面,掉分了,整得我穿的是破布条一样。上次回家的时候,好几个大姑大妈看我背的包还挺好看的,问在哪买的,拿着左看右看。后来知道也就几十块钱的便宜货之后立马就放一边啥也不说了,好像刚刚没说过话一样。你说这群亲戚是怎么回事,我妈是怎么回事?认为我一个月赚上万所以穿的戴的必须上千才够逼格是吗?上次我买了块贵点的手表,舅妈立刻轻飘飘地来了句,你表姐呀上万的表说忘就忘,还得我去洗手池旁给她拿回来。青青,你说实话,我平时穿的邋遢吗,不干净吗,不合身吗,就因为看上去不精致不昂贵,怎么着就该被别人说三道四的!”
“难道穿贵点的衣服人就变高贵了,戴贵点的手表时间就比别人多了吗?他们自己要这么讲究我无话可说,一定要别人也这么着吗?”
看着她气鼓鼓的样子,我不禁觉得有点好笑。当然这事本身并不好笑,我与小鱼很多看法和经历相同,这也是我们能成为好朋友的原因。我们都来自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倒不少。穿的衣服经常是哥哥姐姐剩下的,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肉,读书的学费早年靠借,后来是奖学金、打工兼职、贷款等途径。虽然是女孩子,但是物质条件的匮乏不允许我们被富养长大。有人说贫困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烙印,无论将来你如何富有,你的生活习性里都有它的影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同意这种说法,真正挨饿受困的人会永远记得这种滋味。在摆脱贫穷后,有些人会“物极必反”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物不厌奢。有些人只会对自己的生活加以改善,食物营养丰富,衣服干净整洁,住处温暖舒适。
在我看来,无论是哪一种,如果在能力范围之内,都只是我们对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无可厚非。
三
生活无非是一种选择,有人选择精致,有人选择舒适;有人喜欢喝白开水,有人喜欢喝饮料;有人觉得买上万的包包实在无法理解,有人就算省吃俭用也想买个苹果手机。最好的教养就是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毕竟日子都是自己过出来的,何必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