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定是好事吗?从某个方面来说,拥有更多的确更好,比如拥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朋友,掌握更多的技能。但有的时候,多,反而会坏事。
为什么“多”会坏事?坏就坏在我们以为越多越好。
考试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喜欢题海战术,而当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往往会反思自己练习做得不够多,于是买回了大量真题,每天奋战到深夜,然而到下次考试,成绩却依旧没有提高多少。
所以,多一定是好吗?并不见得。
当我们面对失败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付出的不够多,于是继续投入资本,但结果却并没有改善,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有一些无论多么用功,成绩却总不理想的学生。
1、做更少,但更好
高效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将重要的事情做到最好,《精要主义》一书提出“更少,但更好”的观点,就是摒弃不必要之事,专注于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恰恰相反,既想把工作做好,又想把邮件回复完;既想学吉他又想学钢琴,结果是都没做好,都没学精。
做更多的另一个坏处是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掩盖了问题的本质,导致我们走更多的弯路。
就如那些拼命做题但成绩依旧不理想的学生,盲目把问题归咎于练习不够而忽略了方法不当的问题,最终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再比如一个项目资金周转不灵,于是又投入了更多的资金,而一味地投入资本而不去思考具体原因,最后结果也只亏更多的钱而已。
所以,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投入越多未必就好,而恰恰相反,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而是更少,先做削减,找出最重要的一点,将所有力量聚集起来,把它做好。
2、给更少,但更亲
更多,未必就是好,这一点与于亲友的相处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对于亲人,我们也总以为给的越多越好,每个月寄给父母的丰厚的生活费,逢年过节送出贵重的礼物,但是你给的那么多,父母却总是不开心,不是他们不满足,而是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丰富,而是精神上的陪伴,他们不求多么富足的生活,只需要偶尔的陪伴便心满意足。
所以,我们对亲人做的,不需要大量的物质,只需周末一个下午的陪伴便足矣。
对待朋友也是一样,用物质堆起来的朋友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只有真心发自内心的关怀才可以让彼此更贴近。
所以对朋友,我们不需要过度的物质牵绊,只要真心相待,便咫尺天涯。就像那天晚上我们小伙伴玩的互送礼物游戏,一份用心准备的礼物,不需要多么精贵,只要用心准备,哪怕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也足以让我们感动。
3、会更少,但更精
第一代木桶理论的时候,我们认为优秀的人应当全面发展,应该什么技能都会,并且都处在一个平均水平,但是很快人们便发现这个理论存在很大的缺陷,当所有的人都与你一样优秀的时候,你便失去了优势,因为你能做的事,别人也可以胜任,这样的优秀只是让你沦为平庸而已。
于是,就有了第二代木桶理论,第二代木桶理论认为,我们不必去纠结短板,而是尽量将长板发挥到极致,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让我们在某个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现在,打造个人品牌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个人品牌和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你最突出的技能,是你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只有当你拥有别人无法取代你的能力,才能让你在职场上混得更好。
所以,一个出色的人未必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一定拥有别人无法轻易超越的核心竞争力。想要成为出色的人,就从更少做起,但做得更好。
最后,总结一下:
做更少,但更好
给更少,但更亲
会更少,但更精
想要提高工作效率,想要快速解决问题,想要拥有幸福的人生,只要学会做减法,你也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