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完律所卫生,刚从保洁角色跳脱,接到丫妈感谢电话:“……她早上跟我说要去借书看……”
“真是个好消息!”
20个课时和丫搞定物理,效果不错,紧接着进入化学。大考在即,也是争分夺秒。要定装修,主日聚会,大牛学武术……时间也是硬靠挤的,周末给丫安排了九个小时。周三化学考试,前面几次课基础内容遛了一半,昨晚计划三个小时上题,应付考试。
敲门进入,丫妈说丫不在,生气又跑了。简单跟我描述了一下起因,打电话给丫,已关机。
发挥里戳外捣的本事:“她要这样跑,你不用管她,自己就回来了。”(丫妈要知道这招是我强化的,会不会剥了我?)
有一次接到电话娘俩闹矛盾,丫出走,丫妈骑车一路追赶无效,最后我赶到介入。丫愤怒地喘着粗气,瞪着眼睛,泪水不注地淌。想诱导其说出原因与感受,未果,丫不开口。把她搂在怀里,将她这一行为合理化:“阿姨觉得你很聪明,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当你的情绪升起,不想看她,不想听她,不想跟她说话,就想远离,对不对?这个方法很好,但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不能走远,晚上不能出门,情绪消退以后要有能力回家。”
丫妈描述的问题是循环重复的,已有能力不被她的问题带走,而是邀请她坐在桌旁,一起听应童的《12-18岁青少年心理完型》,刚听了一句,丫开门进来,对她笑笑,请她坐在桌子另一旁一起听听她这个年纪的心理特点。
正方形的桌子一边靠墙,丫妈一边,丫一边,我坐中间。屋外雨哗哗下着,三人无语,整个房间充满应童甜美但有力度的声音。
我拿出纸笔,边听边记录。余光瞥见丫妈不停地变换姿势,一会把头埋在胳膊中,一会趴在桌子上,一会用手托着头……我知道应童的话入她心了,她的内心与无数的过往画面连接,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丫的眉宇也在慢慢舒展,此时她知道自己所有妈妈眼中的叛逆是她生命成长的美好表现形式,她将不会再为不能自控又无力反抗而懊恼。
娘俩的主要矛盾在这堂课中都有涉及。听完后就是重要的调解环节,让妈妈讲述听完这节课的感受,自身有哪些点可以改进。让丫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对自身有哪些认知。在这个方桌上,我们的心都是敞开,妈妈呈现的是对孩子的爱,以及掌控不了的无力和愤怒。孩子呈现的是一种无奈与拒绝,仿佛只有阻断与妈妈的连接才是最好的自我防护。
一些小问题,娘俩听后直接超越,最后丫妈纠结丫玩手机的问题,丫处在记忆中的一处伤痕不能自拔。丫每天手机玩到很晚,让她意识到她已失去自由,被手机捆绑,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由,当她清清楚楚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自动奋力打破。这就是丫妈今天传来的好消息,丫自己选择看书来代替打游戏。而对于丫内心深处的伤痕,大人发泄的一句话,给她带来两三年的伤痛,每每提及,泪都喷涌。而这种情况的根结已不在妈妈身上,就算妈妈道歉,也没有用了,因为丫已经进入一个3P消极模式。她讨厌这种被伤害的感觉,却又一遍一遍地把哪些话拿出来再伤自己,让自己沉浸在那种痛中。我曾经也处在这样的病态模式,把自己以往的感觉描述给她,先同频再带领,最后直接开骂,让她意识到在这一点上的痛苦,她才是真正的制造者,也是终结者。
感恩神,从丫妈的反馈看,娘俩关系大进一步。妈妈对孩子的爱,是孩子一生的暖色基调,就像昨天和她们沟通时候说的,每每想起我妈拉着架车带我去卖米,每每想起我们娘俩蹲在李郢孜菜市街门口卖玉米,心是暖的。即便我穿的鞋子在体育课跑步的时候鞋底飞了,即便我穿着床单做成的大花衬衣,何妨?妈妈的爱,原生家庭的爱,是我人生最低谷时奋力爬起的力量。千万别让这么宝贵的爱成了平行线,没了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