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5岁半孩子的母亲,周一至周五的日常就是早起送孩子上学,上班,晚上接孩子,带孩子学习以及生活起居。周六日休息两天,也许带她出去海边或者爬山等等简单的娱乐活动。
在这些平淡的生活中,唯一能让我感到有亮点的,可能就是每天看她进步一点点,然后表达出来告诉她,并且加上我的感受。
这种关系让我们很舒服,我会感激她让我的生命完整,她会喜欢我的陪伴并感到幸福,这似乎就已经是我们最完美的状态了。
但这种舒适的状态很快就被一件事情打破平衡,让我感到焦虑。也让我认识到,老师和教练的区别。这件事就是孩子马上要上学,老师为了让孩子适应学校的生活,开始留各式各样的作业,其中一项数学作业让我的女儿受挫严重,甚至每次上幼儿园之前都会告诉我,她不想上数学课,甚至以后也不想上学。
这件事让我考虑了好几天,开始在身边搜索各种信息,了解各种资源,最终通过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园长了解到了珠心算,也许是当成了救命稻草,立刻报了班,因为报名的时候就已经落后了几堂课,老师需要连续几天给她额外补课,晚上还要作业和复习。
毕竟珠心算和一般小学数学的计算方法不同,虽然短期内女儿仍然无法解决学前班的数学作业,但是她开始对数学不再恐惧,而我每天回家的任务就加上一条,陪练!
我不是老师,也没当过老师,我对老师的认识就是教!至于教成什么样,我认为这不光是老师的责任,也有学生的领悟做配合。但是作为陪练,而且是新手陪练,是急功近利的,我那时是坚信1万小时定律的。我女儿感受到了我的逼迫,开始不配合。而我开始软硬兼施,这一开始的做法就有点令我自己失望了。于是我又开始找书,找资源,找方法,直到我看到这本《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
实话说,这本书我甚至都没有看完,就开始了我的实操。
每天两行珠心算练习题,对的继续,错的标注,随时针对错的地方反复强化,甚至一道题反复练习5遍甚至更多,直到成为下意识的行为再继续。(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其实,在前期纠错的过程中,女儿和我都是不舒适的,我仍然可以感受到她的抗拒直到练习后的那次上课,老师的一句表扬,说她和之前上过很久课程的孩子已经达到一个层次,完全可以跟上并且理解老师所有的意图,阶段性的成功率已经与平均水平持平。这不仅仅是对她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鼓励!女儿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动力,在不断的练习中,她熟悉了诀窍,开始不用我的陪伴,自己检查自己的结果。这让我更看重方法论,开始深刻思考这本书的意义。
后来,每次珠心算练习都会稍微增加一点难度,比如相同数运算其中插入一个不同数,循序渐进,这在之后反而成为她应题的成功经验----在这里,我浅显的把心里表征理解为经验和思考过程或者心理捷径。(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将杰出人物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一般来讲,心理表征并不只是学习某项技能的结果;它们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心里表征是刻意练习的核心。)
其实,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我很清楚我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她的智商会是什么样。但是刻意练习真的可以使任何一个普通人,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以达到某种目标和高度。
作为新手陪练,我也需要磨练意志,了解孩子,迅速判断她的内心需求,这也是一个练习过程。我女儿从一开始我的严肃解读为不爱,到不断的沟通和练习以及赞美,她把这种类似于魔鬼训练解读为手段,甚至在我严肃时也知道我是多么爱她,由此变为自信的动力。我此时相信对于一个学龄前儿童,她最需要的一定是内心的支撑。
(刻意练习的心态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观察视角:任何人都可以进步,但需要正确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一旦你理解了这一点,进步就只取决于你想出什么是“正确的方式”了;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是那些练习更勤奋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在智商或者其他才华方面稍有优势的人。)
其实,不光是珠心算,在她学习英文的过程中,我也运用了刻意练习的方法,比如发音不准的单词或者句子,只以她正确的为计数,达到正确次数一定才可以继续。她后期已经对我的认可不再关心,而更多关心自己通过对比是否认可自己的发音。虽然只是浅显的试验,或者说是初学。但是刻意练习的确可以帮助我的孩子以比传统方法更好、更自信的方式来学习。甚至可以帮助我作为一个家长以及教练怎样陪伴我的孩子。
刻意练习有很多深远的意义,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它有着特别的优势,可以说只要在人需要参与的领域,刻意练习以无数种方式革命性的改变着人们的学习。(身处这样的新世界中,我们每个人很可能都会熟悉和掌握刻意练习原则,并了解到它将使我们把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完善和改进自己。)
(注:括号内文字为引用原文。)此书每一章节的例子以及总结,都恰到好处的涵盖了他的论点,并且经过科学的实践与统计加以证实。在不同领域如果可以秉承“刻意练习”为核心,往往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更好。今天的方法论也许只是未来的奠基石,人类已经在以自己无法想象的速度向更高智慧进发。那么,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准备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