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日本把溥仪推上“伪满洲国”皇帝宝座1年后,邀请他到日本访问,参观皇宫,检阅军队,与天皇共享国宴,共叙“友谊”。这是个圈套,溥仪义无反顾地跳了进去。
在日本,溥仪得到了“史上最优厚”的待遇,期间向日本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但没有被满足。
那天,他和裕仁他妈一起散步,参观气派的日本皇宫,激动之余,溥仪突然对裕仁他妈说,希望能将裕仁的长女成子认给自己当养女。
事关重大,裕仁他妈没有当面反驳。但心里想,这家伙还真是不把自己当外人。
“任何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他总是人,难免会有不满,也会有自己的欲望。不管怎么说,(伪)满洲国皇帝的这种表现是很自然的,也是值得同情的。”
裕仁为啥说出这样一番深有感触的同情之言呢?是有原因的。
溥仪这次访日是在1935年,2年前,裕仁刚刚生下他的第一个儿子,明仁。一场令自己胆战心惊的政治危机刚刚解除。
裕仁和良子是在1924年结的婚,等于说是在结婚9年后才得了个儿子。在这漫长的八九年里,裕仁的媳妇给他一连生了4个女儿,二女儿还因败血症夭折。所以宫中一直传言让他的弟弟继位算了,他没有儿子,皇室却万万不能断绝到他手里。
围绕皇子的政治斗争很厉害,裕仁皇位岌岌可危。这一切在明仁出生后戛然而止。
所以裕仁是非常能体会溥仪没有后代的苦衷的。裕仁曾因为没有儿子而苦闷,而溥仪压根就没有子嗣。也不知道到底他为啥不能生育,据说他不到青春期就开始放纵,跟蒋介石一样,下半身早早得了个病。
溥仪的不情之请触动了裕仁,让他一时难以拒绝。他报以同情,但止于理仪,终究没有答应把成子认他做父。
尽管如此,日本天皇的厚待还是感动了溥仪,临别他向裕仁表示:“我现在下定决心,一定尽我的全力,为日满的永久亲善而努力!”
溥仪回到中国后,仍然感慨万千,他一生从未受到一个外国人如此优待,而且对方是个世界强国。感慨之余,他立即发布一道《回銮训民诏书》,这道诏书后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卑鄙最龌龊”的诏书。
他在诏书中说,“朕”与日本天皇如出一体,并训告全民:“你们应该认真体会,与友邦一德一心,奠定两国永久基础。”
在这里,冲动的溥仪做错了2点:
他这个皇帝是傀儡皇帝,自视与日本天皇如出一体,他位置没有摆正。裕仁听说后很不高兴。日本鬼子很快就纠正了溥仪。
与侵略自己国家的鬼子一德一心,留下千古骂名。
几十年后,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一本书,《我的前半生》,里面对上述两个细节进行了解释。
对于收裕仁的女儿为养女,溥仪说,那是因为自己不能生育,如果将裕仁的女儿认作干女儿,就可以给她找个清朝的遗少,让他们结婚生子,皇位就传给她的儿子,而不是传给他的弟弟溥杰——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
对于《回銮训民诏书》,溥仪说,“当时日本人只是为了利用我的地位,借以转移东北人民对日寇的憎恨,用来麻痹人心,使国人在‘一心一德’烟幕下迷失民族方向。”
飞春读传认为,书上的自述也未必可信,人是趋利避害的智慧动物,溥仪写此书时是在1964年,写此书是为了洗刷“汉奸”罪名,此一时彼一时,谁知道当时他真心咋想的?
有趣的是,1964年的日本天皇裕仁也在忙着写一本书,《独白录》,他写书也是为了洗刷罪名。当时逃脱东京审判的他,正深陷被要求主动退位的舆论旋涡,出书写自传,无非是证明自己的清白。
裕仁和溥仪,相差5岁,他们一个改变自己国家,一个被自己国家改变。
从人生轨迹来看,裕仁和溥仪交际并不多,但每次都影响至深。这一次溥仪感激涕零,下一次,裕仁就让他哭天没泪了。且听飞春读传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