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培育法治意识的路径探索
杨有平 陶蕾
摘要: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崇尚、捍卫和遵守,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它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法治意识需要立足教材文本,依靠有效的教学素材,借助丰富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学习法律常识,体验法律作用,理清法律界限,从而将学生培育成法律常识的学习者、法治理念的崇尚者和法律规则的遵守者。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培育;法治意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任务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培育核心素养既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其中法治意识是体现当代中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要。本文主要以《政治生活》第一单元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思考思想政治课中培养法治意识的具体路径。
一、在文本解读中寻找法律依据,培养法律常识的学习者
教材文本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来源,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就需要教师立足教材文本,深入地解读教材文本,领会教材文本的“已表之意”和“浅表之意”,发掘教材文本中的“未表之意”和“欲表之意”,从而为思想政治课培育法治意识找到文本支撑和法律依据。只有教师立足于教材文本,发掘教材中所现有或隐藏的相关法律常识,学生才不会怀疑其讲授内容的真实性,从而积极地接受和学习教材文本中所提供的法律常识,以此为学生形成法治意识而提供助力。
立足文本,解读文本中的法律常识。在《政治生活》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政治知识的时候文本往往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由此,教师要善于立足文本,发现培育点并引入宪法和法律的相关内容,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找到了教材知识的源头,并告诉学生这些内容并不是政治教材里随便写的,而是宪法和法律里实实在在的规定,这样才能促进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例如,在讲授我国的国家性质时,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国徽的组成元素及其象征意义来分析我国的国家性质,分析完之后我们需要引入我国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阐述,其中我国宪法第一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这些就可以在教材文本中可以找到,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结合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教育,这样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既真实有趣,又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向学生传递了基本的法律常识。
延伸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法律常识。有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法律常识从文本中并没有找到直接依据,这就需要我们超越文本,因为教师并不是供教师传授的“权威圣经”,也不是供学生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一个有待于师生共同发掘的开放性文本和探究性材料。例如在教学《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对公民的政治权利都附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比如选择权与被选择权,教材文本就指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对于公民的政治义务在教材文本中并没有附上法律依据,这并不意味着公民的政治义务就不重要。只是这需要教师去超越文本,扩展政治义务的法律依据。比如在讲述“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时,我们可以根据学情考虑补充我国的《国家安全法》、《刑法》等相关内容,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在讲述“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如服兵役条件和我国服兵役年限等内容,这样既可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也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补充了法律常识,无形中引导了学生对法律常识的学习。
2、在教学活动中体味法律作用,培养法治理念的崇尚者
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2016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指出:“本课程的教学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法律作用是培育法治意识的有效选择,只有学生在常识学习的基础上体验到法律的规范和教育作用,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对法治意识的认同,从而形成对法治理念的崇尚。
在课堂活动中体验法律的规范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培育法治意识,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合理的活动议题,依靠参与阅读、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验和认可。如在讲述《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教学中,对于如何实现民主决策时我设置了公交车票价听证会的课堂活动。首先,指导学生们自主查阅有关法律资料,了解规范的听证会应如何开展、具体参与角色及其分工,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如何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思考和回答问题等。学生们通过参与听证会的亲身体验,明白一场规范的听证会必须有其法定的程序,政府科学决策也必须做到程序的合法化。另外,学生们通过听证会活动的参与,深刻体会到听证会的开展是学校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更是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就在于公民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利益需求,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帮助决策机关完善决策方案,实现决策法治化,最终使学生意识到要自觉增强主人翁意识,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依法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以此实现决策利民的目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该课堂活动中,不仅体验到法律给活动所带来的规范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对法律的认同度,并自觉形成对法治理念的崇尚。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体味法律的教育作用。课外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促进法律的宣传,发挥法律的教育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多种课外教学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官进校园、法律知识大比拼、法律演讲、法院旁听等活动。为促进法律进校园,使未成年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我校于2016年上学期在校园开展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审判的“模拟法庭”活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营造出了庄严、肃穆的审判场景,潜移默化中引导同学们产生对法律的敬畏之情。此外,通过法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等角色的扮演及整个审判过程的感知,同学们更能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一旦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肇事者就应当被追求刑事责任。加之市人民法院法官的专业指导,这场“模拟法庭”显得更加真实、专业。相比较课堂讲授式教学而言,“模拟法庭”等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直观、更生动的教学场景,学生更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教导学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人。
三、在教学素材中理清法律界限,培养法治准则的捍卫者
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脱离于教学素材而单纯讲述教学知识,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堂是无味的,而在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堂下所进行的法治教育也是无效的。只有把思想政治课所包含的法治准则与有效的教学素材相结合,学生才能有兴趣、有张力地学习,这样的法治意识培养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目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使用中,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正面素材而回避负面素材;重时效而轻实用价值等不良倾向。因此,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素材不断地进行甄别、筛选与整合;既需要正面素材的引导,也需要对负面教学的剖析,发挥负面素材的警示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解法律准则,理清法律界限,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自觉地捍卫法律准则。
慎用负面素材,发掘其告诫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如果单一的采用正面素材而忽视负面教材的告诫效力,这样的法治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真实的。思想政治课培养法治意识既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导向作用为主导,也要发掘负面素材的警示效力,但教师在引用负面材料是不可以偏概全,应坚持正确导向。在讲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时,我们必须跟让学生明白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但我们参与政治生活应以遵守宪法与法律为根本行为准则。例如在讲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时,我会用发生在最近的新闻:前香港特首曾荫权爵士贪腐案为例,曾作为香港最高行政长官一旦不遵守法律规则,最终也将会受到法律制裁,以此告诫大家今后当面对金钱、权力等世俗的诱惑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明确法律界限,坚守法律底线。运用这则负面素材既引导大家得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的平等指的是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和平等的适用法律,也向学生讲述了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坚持“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反对一切特权,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刑不上大夫”的否定,法无授权不可为,从而告诫学生遵守法律准则的重要性。
善用综合素材,正反对比成合力。正面教育和负面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正面素材有着正面引导的作用,负面素材有着告诫和警示的作用。如果一则教学素材中既能进行正面教育也能进行负面教育,那样的综合性的素材,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其素材所蕴含的教育作用,从而其形成合力。在讲述民主监督时,教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项综合性素材:某乡农民刘某拉了一车西瓜准备去县城买,途中碰到一伙歹徒拦路抢劫,一车西瓜被劫走了。无奈中,刘某跑到派出所报案。听了案情,值班民警说:“现在已经下班了,再说一车西瓜也值不了多少钱,这事我们管不了。”事后,刘某通过热线电话,举报了该派出所的值班民警。面对派出所值班民警的行为,刘某该怎么办?如何展开讨论,如果刘某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了算了。”或者“等着别人检举他,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这种观点不妥,公民拥有监督权,我们应勇于使用宪法与法律行使监督权,这也是公民维护社会规则、增强法治意识的具体体现;如果刘某选择“找几个人教训他一顿,出出气。”这种用非法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采取合法途径。怎样才是合法途径呢?教师就可以运用素材所提供的其它选择来讲述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途径。深入挖掘这则素材,通过对合法与非法维权途径的对比,既可以告诫学生怎样的维权途径才是合法,并号召学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扮演好主人翁意识,主动成为法律规则的捍卫者与实践者。
法治意识既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的形成需要经过认知、认同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只有立足教材文本,善于运用和处理好教学活动与教学素材,实现好学生对法律常识的学习、法治理念的崇尚和法律准则的捍卫,这样才能使法治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才能培育出有理想、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李伟雄.优化教材“供给侧”,增强学生“获得感”[J].教学月刊,2017(1):44
[2]张志红.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2):12
[3]杨有平.巧妙教学设计,提升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22
(411100 湖南省湘钢一中)
(550081 贵州省贵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