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没上过大学的家长们聚在一起闲聊,讨论正在读大学的孩子,要么是对当前大学生活的不甚了解,对孩子某些不恰当行为,无法一语中的的说服,只好屈就认从,要么是观念极度不符,又无能为力的任其发展。苏东坡有一句话说,“”无灾无病到公卿“”。颇能体现当今家长的心情,可惜这种好事无法存在,无灾无病的孩子将来最多是个普通人,(这好像又不是家长真正所愿)只有犯过许多错误的人才有条件成为公卿,这里面就涉及到观念的碰撞,当亲子的观念是从属建构时,父母给予孩子鼓励、赞美、奖励、认同的正强化观念,但当孩子慢慢长大,把父母的观念趋于核心观念外围建构时,来自长辈的惩罚、批评、设限等负强化观念就蜂拥而至,两者相加其实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教育模式,我们都在这种方法培育中长大,也在用这种方式教导我们后代的行为习惯。大人也好孩子也好,遇到负强化的观念当然会感觉痛苦,产生抱怨。但不遇到负强化,体验相应的行为模式,就会致使将来的人生经历会遇到更大的灾难。
现在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书和文章,为了投家长之所好。更多的强调给家长支招列出方法,但是先人早就告诉我们,教育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孔圣人更是主张“以材施教”。人无完人,泛指所有人,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权利,宗教授把犯错误说成是人的资源,还有一个专家说,孩子的错误是大人错误的结果,宗教授只认同对了一半,他总结出来的是:很多时候大人对了孩子也会错,我挺认同这个说法。现在一些家庭教育理念,先列举父母某些不当的教育方法,然后再给出正确的方法,认为家长按照这些药方做,孩子就能幸福的成长,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了,其实,家长无论做得怎么正确,孩子仍然会出现问题的,因为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学习和生活,孩子是个独立的有自己观念体系的生命个体,孩子的问题,只是他自己的问题。作为长辈的我们要修炼的是积极提升自己的教育观念,全然的接纳当下这个孩子的样子,用行动给到他积极正向的影响才好。
小说《西游记》里佛祖让唐僧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当他历经辛苦到达西天,当时我和其他观众一样心如释重负心生慰籍,成功终归属于了坚持努力,不放弃目标的实践者,可画风一转,佛祖发现唐僧还差一难要经受,就让观世音菩萨做法,给唐僧师徒补上这一难。这就是人生让人不得不闭气的真实写照,人生必须承受足够数量的失败,才能修成正果,既然如此,早失败胜过晚失败,同样一个错误,在少年时期出现和犯下,受到的损失,其实要比成年时候再犯小很多。所以我也越来越小心翼翼的吸收东西,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大人看到的只是事实但不一定就是真相,谁说今天的“问题”就一定会构成明天的错误,亲子之间的有些“折腾”也不一定就是“白折腾”,因为有个成年后的我的学生亮,他就曾对我说“小时候的不省心不影响我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当初那些乱腾和你给的修整都是我必须经历的,我很怀念小时候的经历,当然包括老师你”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让我忽然觉得他小时候的玩劣经历,在成年的他看来和他取得的成就一样令他感到喜悦。那一刻,忽然觉得老师这个称呼,给予我太多的措手不及,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借一句屈大伟人的话结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