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午吃完午饭后,我跟思思约定:先带她去“解放公园”玩2个小时,回来后她得专心写作业。
思思答应了。
我们一起走去地铁站,一边走一边聊天。
坐上地铁之后,思思突然提出说,要跟我玩“你问我答”的游戏。
原来她是要我跟她进行英语对话。
首先,她把她学过的英语对话从头到尾地背给我听了一遍。
然后她就跟我约定:她说上一句,我接下一句。
我记性不大好,所以接的时候,总是出错。
突然思思不耐烦了,就粗暴地动手打了我两下。
尽管我爱思思,但仍然会对她无意中对我做的一些事情感到生气和失望,比如这一次,她粗暴地动手打我。
本来上一秒钟,我都还在对她这样不尊重我的行为感到生气和失望,可是当我看到她望向我的眼中充满了担心和无措时,我瞬间就转变成了彻底的原谅。
更何况,我是带她出去玩的,希望她玩得开心!
如果我觉得有失颜面,在地铁上当着众人面对她横加指责或者也打她几下、让她吸取教训,这样势必会破坏掉她出来玩的好心情,所以我选择了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件事。
到了昨天上午,趁她写数学作业中途休息的时候,我去握她的手,把她拉过来面向我,然后心平气和地对她说:“思思,昨天你在地铁上打妈妈,妈妈能够理解你的生气,可是无论如何你都不可以动手打妈妈呀!”
你们猜猜思思怎么反应?
“妈妈能够理解你生气,可是无论如何你都不能动手打妈妈呀!哈哈哈!”她居然一边说一边还惟妙惟肖地学着我的语气。
我静静地看着她,不作声,就像在欣赏喜剧演员表演节目一样。
过了一会,她自觉无趣,便安静了下来,然后很小声地对我说:“可是我生气的时候就特别想动手打人,我控制不住自己。”
我带着平和的心态对她说:“感到生气的时候有很多种解决方法啊,比如你可以告诉妈妈你为啥生气,看看妈妈能不能从中学习到什么?”
她说:“可是这样做的话,我会哭的。。。。。。”她的声音里突然夹杂着哭腔。
我默不作声了,不想再对她进行说教了,因为我觉得她也需要花时间觉察自己,让自己冷静下来。
虽然我特别想立马帮助她,让她知道自己能从这个错误中学到什么,可是她的反应让我看到了她的沮丧和无力,我更不希望她因此而感到内疚,所以我决定先把这件事放一放,解决问题未必一定要在发生问题的当下,也可以放到以后找一个其他合适的时间再继续讨论,教给她知道犯错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要具备修复错误的技能。
思思前天当然不是第一次动手打人。
她几个月大的时候,有了脾气就喜欢伸手打人。
有时候,她打我,我会回打过去,常常打着打着我们就笑起来了。
有时候,我会告诉她:“不要打妈妈,妈妈疼!”
有时候,我也会苦口婆心地对她进行说教,告诉她生气时打人不对,还有很多其他的替代方式,比如大声地说出来、或者使劲地摔玩偶什么的。
我希望自己能尽力给思思提供一个友善包容的环境,是因为我相信她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内心会更有力量、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更有力量找办法来补救。
没有完美的孩子。
从小到大,针对她喜欢动手打人的毛病,我没少教育,可她还是会忍不住明知故犯,我知道很多道理知道容易做起来难,大人如此,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我也不完美啊,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当着其他人的面揭思思的短,这是我从小从父母和老师那里接收来的错误行为。
只不过,思思和我的反应不同。
小时候的我虽然感到自己受到羞辱,可我会陷入沉默,紧紧把自己包裹起来,自我保护。
而思思,则是激烈地对抗,只要我一当着其他人面说她这不是那不是,她会当场发作、嚎啕大哭,帮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我会走过去紧紧地抱着她,对她说:“是妈妈的错,对不起,请原谅!”
而每次得到思思的原谅后,过不了多久,我老毛病又会犯,这和我每次教育思思不要动手打人,她答应了却还是做不到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我们都是不完美的。
只要以后我们犯了错、制造了麻烦,能从错误和麻烦中学习,学会重新连接,学会解决问题,学会让事情变得更好、让自己变得更好,就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