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的性质像一棵树的根,轻的性质就像树的枝干和叶子;安静的性质就好像一个国家的君主,浮躁的性质就好像一个国家的臣子。因为这样的原理,君子,(具有君王品质的人)每天的行为举止都不会离开人的本质就像军队打仗离不开粮草装备一样,虽然可以拥有很豪华的楼阁,但是就好像燕子满足于简陋的燕窝一样超越凡人的炫耀的心态。怎么会一个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君却像树梢枝叶那样在天下人面前轻得摇摆不定呢?树梢枝叶的轻而摇摆不定是因为不像根那样抓牢大地,远离了根,所以很轻,一旦风吹,就摇摆不定。一个浮躁的臣子一定失去君主的信任。
这一章老子带领我们分辨稳重和轻浮,急躁和安静的处事态度的区别。
首先老子观察自然界的树木的各个部分的特性,发现树木的根部要比树干树枝叶子树梢要大,一阵风吹过,首先是叶和树梢摇动,再大一点树枝也跟着摇动,再大,树干也会摇动,只有树根,不会在这过程中摇动,树根一摇,整棵树就倒了。然后发现树的根部最重,接下来是树干,接下来是树枝,最轻的是树叶。联想到建筑和做事,发现基础最为关键,离开基础越远就越轻,因为基础是后来发展的承载。所以很重,因为树根要承载树干、树枝、树梢、树叶的重量,而树叶只有自己的重量,还是站在树根之上,所以力量最小就是最轻,如果风力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就会把它吹离树枝了。而树根集中了叶梢枝干自身的重量,风力不超过叶、梢、枝、杆和根的重量,是无法将树根吹倒的。这就是“重为轻根”的道理。
再来看人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态度,面对突发事件,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惊慌失措,急躁不安,走投无路。我们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人遇事不知所措的急躁慌乱。那是因为蚂蚁太小了,它的眼光和世界跟它的身量差不多,它只看到不到一米远的地方,所以人类所造的灶,锅已经超出了蚂蚁的认知范围,它在找食,米粒的时候只看到了米粒,就直奔米粒而去了,至于米粒下面的锅,锅下面的灶,灶里的火,蚂蚁是事先是没法感受到的,等到火把锅烧热了,它才感觉得到,这个时候所有的退路都被堵死了,所以就急躁慌乱不知如何是好。
人要比蚂蚁的体量大很多,人所考虑的范围是蚂蚁的意识所不能触及的,所以人类能够驾驭支配蚂蚁的命运。人类当中的不同个体的思想认识也是存在差别的,有些人比如小孩子,由于年龄小,体量小,所以思维意识也狭窄,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急躁,于是由于看不远而没能做长期周密的准备,如同蚂蚁,那些知识量和见识浅的人也是如此。
另一种态度是沉稳,一个国家的国君,身在高位,眼界极宽,全国各地的信息量收集到他那里,他就会有全局的视角和观念,事情的萌发,成长,结局的各个阶段他全面把握,先后顺序他也懂得,所以还没生火的时候,可以大胆的爬到锅里吃米,但是等到开始生火时就要开始撤退,火热的时候就已经离开锅的范围了,所以也不会危及生命,当然不会急躁了。所以老子通过一个国家的信息量的分配的关系来看,君主得到的信息最多最全面,所以在百姓看起来是突发事件,急躁慌乱时,在君主那里已经是全局在握,安稳不动,静静地等候事态的发展,在关键时刻才会出击。所以能保持稳重安静其实是一个君主,领导人的本质。外在表现就是“静为躁君”。
看清楚了重君和轻躁的区别,老子认为君子,就是具有做君主的品质的人,还不是君,但是可以成长为君的人就是君子。应该具有全局观念,平时的言行举止考虑的是根本问题,而不是表面的富丽堂皇。比如行兵打仗,关键是粮草和武器装备,而不是某个将军或君主个人的秀。将军多会打,没有战士们冲锋杀敌,是无法赢得战争的胜利的,而战士们要打胜仗需要吃饱饭,有好装备。然后君主将军的智慧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说“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既然这样,君子虽然身处高位,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心态可不能安于荣华富贵,更不能炫耀荣华富贵。就算是黄金床,作用也是用来睡觉,跟燕子用羽毛和草泥搭起来的燕窝差不多。有这样视荣华富贵如草芥泥土只追求根本的衣食住行的功用,这就是超脱凡俗的观念了,就是不为世俗所动的超然物外的内心安稳。这才是君子的正确心态和行为。所以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最后老子来一个反问,有些国君都已经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强国实力了,还为一亩三分地御驾亲征。以身犯险,最后连自己的身体都没有了。为天下人取笑。孰重孰轻不是很清楚的吗?“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最后总结“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得如树叶就是去树根的支持啦,急躁就会失去做君主的机会了。
这一章我们就解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