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德鲁克在谈到未来的组织面临的挑战的时候,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性工作者增多,未来的组织中管理层级减少,管理结构更趋“扁平化”,管理人员也会大幅减少。
新型的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
这种新型的、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将如何管理,他说答案可以参照其他知识型组织,如交响乐团和医院。
这是德鲁克在30年前的一些预测和判断,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尤其是最近10年,在组织发展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扁平化”、“超级个体”、“自组织”、“平台化”、“水一样的组织”……各种对新型组织的特性解释层出不穷。那么在企业实践中,到底有多少能够做到呢?而当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企业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组织将如何应对呢?
在医院的所有科室中,急诊科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这里,医疗人员配置最为复杂,既有固定的急诊科人员,也有各科室支援的专业医生,而面对的是未知和不确定,各种险情,都始终要以抢救生命为第一位。
美剧《良医》第二季第10、11集,就是讲述了在急诊室值班的三人小组遭遇不明传染性病毒的过程,情节基本相当于新冠肺炎的倍速快进版,基本可作为了解冠状病毒的科普版本,同时也是一部在危机下的组织运作范本。
梳理了一下这2集的时间线:
接诊机场患者,疑似病毒性肺炎,抢救;第一名患者死亡,发现2名患者有一样的水疱疹,怀疑相同的感染;
报告院长,联系CDC;
发现急救员有类似的水皮疹,怀疑空气传染的可能,将病人转入负氧病房抢救,医护人员穿上装备防护进入预隔离状态,呼叫调度中心将救护车都送去其他医院,控制来看诊病人,暂停出院,将疑似病人进行隔离观察;
接触到机场患者的急救员进入发病阶段,发烧,在负氧病房救治,观察完整病程;
接CDC通知,按照法律,正式隔离,通知、解释给现场人员,锁门,给现场其他人员抗病毒药物预防。面对情绪失控企图砸门的病人立即扎一针镇静剂,控制住现场;
院长在媒体发布信息,公开这一情况;
林医生注意到自己感染了,进入负氧病房隔离;
在急诊室的其他病患依然各种紧急情况需要处理;
第三名患者去世,依然不知道是什么病毒;
林医生在隔离病房指挥急诊室现场工作;
肠梗阻病人在简陋条件下进行手术(类似战时操作);现场各种混乱,哮喘、糖尿病人缺药,肖恩情绪崩溃;孕妇羊水破了,临产;
林医生情况越来越糟,肖恩和摩根需要更多自主决定;
发现急救员口罩破损,怀疑病毒是雾滴传播,不是空气传播,没有确认之前依旧封闭,通报CDC;
孕妇情况变糟,呼产科医生援助(隔窗),进行手术准备;
林医生进入缺氧状态,上ECMO;
剖腹手术,抢救产妇和孩子;
林医生好转,经确认病毒不会在空气中传播,隔离区所有人员进行病毒检查,确认未感染病毒,解除隔离。
我们来观察一下,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危机下的组织应对的范本:
1、信息沟通通畅透明
当一线发现疑似有险情的时候,相信一线的判断,及时的信息传达,从一线主管——医院主管——CDC,保持通畅的沟通,院长立即将该项工作列为第一要务;
2、管理程序井然
应对危机的预案启动,资源充足,防护服、负压病房立即可以在急诊室开辟出来;
在发现疑似的时候,应急预案启动,一线主管立即进行预案执行,对内启动负压病房、防护服,相关病人转入病房隔离;
对外做好沟通,拦截掉救护车,控制人流进出;
这说明预案一直都有,资源有所准备,相关人员了解预案的操作,并能第一时间执行;
而后续根据法规进行整个封闭隔离的措施,行动迅速有效,且完全按法律要求执行。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一线主管担当责任,把决策权交给听到炮火的人
发现险情的时候,在保持必要的汇报沟通的前提下,一线主管果断承担责,得到CDC的封闭指令时,承担起整个急诊室危机管理的指挥工作。
林医生在当下做好了宣布隔离的准备,对可能遭遇的困难做好预判,譬如有人会情绪失控,带上了镇静剂。
她的果敢,的确在第一时间有效控制住了现场人员的恐慌。
这就叫承担责任,不抱怨为什么是我遭遇到这一切,也不等待上级派人来拯救我,都没有,就是此时此地,我是第一责任人。而这个时候,院长对一线的救治,内部人员的调配,完全放权,只是尽可能提供资源,不接手一线指挥的工作。
当林医生昏迷的时候,摩根和肖恩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4、始终坚定地履行抢救生命的使命
急救室是医院最高风险的科室,在剧中出现了多例危及生命的病例,肠梗阻需要立即手术,孕妇提前生产并发生险情等。在常规的操作都不能执行的前提下,依然还是以尽力抢救生命为使命,想尽办法去达成。
不轻言放弃,不气馁,坚持下去。
5、复合人才型员工
急救室本来就是一个多业务融合的部门,面对各种情况都需要及时的处置。
而当急救室面对突发的传染性疾病被隔离,增援只能在门外的情况下,面对更复杂的环境,就需要在这其中的员工的技能更为整合和全面。
肖恩的第一台剖腹产手术,摩根的战地医院手术,还有护士提供的各种更能应急的方案等。
这都需要员工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更为整合的能力,在危机情况下迅速成长。
6、外部资源协同
虽然急诊室被隔离成物理上的孤岛,但依然会需要一些外部增援的时候,果断求援,梅医生的视频指导、产科医生的隔窗指导,都是关键时刻的资源和援手。
剧情需要有更猛烈的冲突,也有更圆满的结局,理想化的过程管理,因为其理想化,所以更适合作为教科书来参照。
而现实的环境,就譬如类似剧中的病毒,同样是冠状病毒,但很显然,新冠肺炎没有剧中有十分明显的症状和极速的进程,但传染途径更复杂,面对的不确定和变化就更多更隐蔽,影响范围更大,也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但很显然,一个组织,在危机时刻能够临危不乱,周详的预案措施必不可少,而更重要的,在这样的预案下每一个角色都要快速地反应和执行。需要有担当的核心员工,需要有能快速成长的员工,也需要寻找外部援手。
肖知兴老师在最近的领教工坊上谈到:只有自组织才是真正的组织能力。
什么是自组织?自组织是组织成员自发、自动、自主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工作的一种组织形态。
自组织的形成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组织成员拥有基于普遍主义原则的(universalism principles)、出于自愿选择的(voluntary)、发自内心信奉的(sincere)的共同价值观。
第二个条件,组织在这个价值观基础上建立了共同的行为规则,这些行为规则的基础是可观测(observable)、可验证(verifiable)、可测量(measurable)的行为。
第三个条件,组织对违反行为规则的组织成员有令人信服的(credible)、可强力执行(enforceable)、有重大后果(consequential)的规制方式。
三个大条件,每个大条件中又有三个小条件,一共九个条件。在实践中,这九个条件,缺一不可,每一个都很难,而且一个比一个难。
有自组织能力的企业具有浓郁的企业文化,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适应力,个体勇于承担责任,主动应对变化;部门之间沟通顺畅无碍,善于开展合作,“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高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地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平衡,运筹帷幄,最大程度实现整体目标。
所以在当下,每个企业在危机中可以去观察的,我们的组织,是不是一个自组织,当危机来临,能不能如急诊室一样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