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第3选择思维者,你的成功会由内而外,你越是要处理重大议题,你就越需要更多的内在意志与力量。
斯蒂芬柯维是美国著名的演讲大师和作家,《高效能的七个习惯》也是他的作品,对于职场的影响尤其之大,很多企业都用这个理论作为初入职场人士的培训教材。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有所不同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然有作为殷鉴的地方。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崇尚简单明了。对于当今世界充满的各种各样的冲突,斯蒂芬柯维提出了一个简单命了的建议:那就是在各种各样的选择摆在面前时,能否突破思维惯性使用第三个选择?
作者认为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双赢思维,突破画地为牢的思维桎梏。那就是能够设身处地的对方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将我的问题或者他的问题看成一个整体去思考如果能够获得共同的解决方法。
急性子终将一事无成或者干砸所有事情。第三选择就是一个放弃急性子,放弃独裁,牺牲决策效率的一种协调思维方式。这还关乎智慧。需要内在的安全感、充沛的双赢思考、耐心、爱、尊重、勇气、同理心、坚忍不拔的决心,以及创造力。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许许多多的错误、伤害和一部分靠谱的言行构成。
人的一生就是持续不断的和自己的本能、情绪做斗争,道理你都懂,可是你的情绪常常让你不愿按道理做,那就是你的控制欲、自我中心、虚荣心等诸多放不下。所以,持续修炼意志力和自控力才是幸福王道。
一是协同原理。
协同,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放弃不解与成见,以真诚、合作的态度共同迎接挑战,解决问题。我想这也是史蒂芬大师第3选择思维中最核心的内容。
相较于“我的方法”或者“你的方法”,站在协同合作角度的“我们的方法”发挥的作用往往更大。但正像书中所说的,当代人真正理解协同这个概念并付诸实践的人少之又少,太急于证明自己的人,常常对外在事物处于防御心态,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冲突时,时常过于自我,漠视对方感受,难以与之协同。
协同得到的结果远远高于个体取得的成就。
求协同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一:我看到自己。将自己看做一个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听起来很容易,但事实上我们常常只看到自己的身份和所代表的派别。常常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身不由己的。所以,遇到难题就会告诉自己“没办法,只能这样了”。这样轻易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你是无法看到自己的。
思维模式二:我看到你。视他人为人而非物。很多时候我们在和他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经对对方下了定义。“他是一个富二代”,“他是一个官僚”,“他是一个奸商”,“他没什么文化”……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身份,一种定义,甚至包含着仇恨和偏见。当你无法感知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个人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想要和他探索第3选择。
思维模式三:我找到你。面对冲突而不是回避或自卫。当你与别人见解不同时,最好的应答是:“你不同意?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并切实采取行动。在这一步需要极强的倾听能力,尤其是双方情绪激动的时候,更需要能够学会同理心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和争辩。
思维模式四:我和你协同。找到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在这一步当中需要很好地使用头脑风暴的工具,不要在创意的过程中过多的评判和争执,鼓励大家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直到能够满足双方的最基本需求。必须要相信能够找到第3选择,这一步才会有好的效果。
创造协同的四个步骤:
询问 问对方:你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这是个革命性的问题,可以让对方减少防御,与你一同探索实验;
界定 双方讨论“更好”究竟意味着什么;把双方所需要的更好的基本条件都列举出来;
创造 双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创造一个可以达成界定条件的第3选择;
达成 当形成真正的第3选择时,协同各方会群情激奋,这时达成了协同。
二是从“我们”的角度找方法。
优秀的领导者总是视冲突为沃土而非毒药。在史蒂芬大师所说的“我看到你”、“我知道你”、“我找到你”的思维模式中,以“我”的视线站在“你”的立场,主动去理解对方、体会对方,而非忽视和排斥,用同理心倾听,这是达到和平和协同的关键,是“第3”法则的精华。
事情行不通了、问题繁琐、被吃了闭门羹……从“我们”的角度找方法,能够激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双向的目的解决问题,达成统一。
当个体意识并做到“我的发言权杖现在交给你了”,意味着我可以通过你的问题,找到我们共同的问题,然后等你把“发言权杖”再交给我时,你也可以得到我的不同观点,以及我们遇到的困难,这在无形中让我们站在同一战线,化解彼此间的误会和危机。从“我们”的角度找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个解决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无论对于家庭、企业、国家、社会均奏效。
看到自己的需求,也看到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不足,并愿意去拥抱思想的冲击和创造力的激发,这可能是我们在生活中解开乱码,真正实现第3选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