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看一部综艺——《奇葩说》,恰如其名,这部综艺汇聚了各色“奇葩”。作为一档辩论节目,先不说各位奇葩议员,光是几位导师就很是吸引人,马东、蔡康永、高晓松、罗振宇、何炅、金星等等,这几个人哪个不是睿智博学,这几张嘴哪个不是舌灿莲花,他们在主持人的圈子里哪个不是举足轻重,能在一档节目里听听这几位对一些事情的论辩,何尝不是一场思想上的洗礼。
议员们就更是五花八门、风格迥异,理性的、感性的、学识渊博的、大胆泼辣的、呆萌可爱的、木讷的、沉稳的,甚至娘娘腔的、同性恋的,他们的年龄、职业、经历和人生体验千差万别,却都是个性鲜明,能言善辩,各种奇思妙想总能碰撞出一场场火花。
节目中的辩题,都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的一些或大或小的纠结之处,比如“单身是贵族还是狗”、“前任婚礼要不要去”、“交朋友要不要门当户对”…辩论双方的议员们自然都是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好不热闹。博学的导师、有趣的议员、纠结的辩题,使这档节目不同于常规的辩论赛,现场不会过分严肃紧张,反而在一片欢乐中带给大家许多思考,这些都不允许我错过这档节目。
自己从来不是一个极端的人,作为《奇葩说》的观众,更觉得自己是一棵“墙头草”,节目看得越多,议员辩得越精彩,越深刻地体会到: 辩论有输赢,万事无绝对。在辩论过程中,议员们各显神通,举例子、讲逻辑、亲身示范、妙语连珠,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一定要辩出个高低对错、是非黑白。其实,从导师到议员,再到观众,我们都很清楚,无论辩论双方技巧如何高超、思维如何缜密、言辞如何犀利,角度一转或进(退)一步再想,总能被对方找到漏洞,看似无懈可击却总被见招拆招。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本就不是非黑即白那般简单,所以,没有哪一方一定是对的或错的,自圆其说就好。
辩论的意义从来不在于结果谁是谁非,而在于过程中思维的发散与碰撞。一个好的辩手,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多元的思维方式,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敏锐的反应力和洞察力,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临危不乱的沉着心态等许多素养,甚至必要时还需一番“不俗的演技”来助阵。而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辩手,闭门造车当然不可取,只能在一场场激烈的辩论赛中,见识各路奇葩,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奇葩说》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场场有趣的辩论赛,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辩手和观众们提供了一个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平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篇“_____是一把双刃剑”的半命题作文,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看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文化向来提倡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对于有些事情,大可不必过分执着,“钻牛角尖”只会导致一叶障目,百思不得其解还撞得头破血流,遇到困扰之事,不妨换个角度去考虑,或许就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豁然开朗。做人做事皆是如此,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祥和安宁,避免“过犹不及”、“欲速不达”。当然,我们无法将“中庸”量化,那个“刚刚好”的度在哪里,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自己慢慢去感悟,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