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学,最早的启蒙大概是初中语文课本上后面那几首小而简短的古诗词,直到现在还能记住的只有《山中杂诗》里面的“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好吧,其实只记住了云从窗里出,至于前面那句,是百度出来的。
虽然诗没能完整记住,但是那种悠闲自在的意境倒是在牢牢地刻在脑子里,以至于十几年后的今天,我还在向往着如古人一般山中隐逸的生活。所以说……某种思想在你心里根深蒂固不是没有原因的。
正式接触到美学是大学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虽然,里面具体讲了什么到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但依稀还有一种感觉,可能,这就是美学的魅力吧。
我是个俗人,理解不了什么是美学,毕竟高谈阔论不太适合我这种不善言辞的人,学术太深又没什么兴趣,但举个例子就简明易懂多了,比如,无论男女老少,看见长得美的人总是情不自禁地多看两眼……我喜欢的,大概就是人们看到美的人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我的“美人”,在《休闲美学》这本书里被找到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书中自有颜如玉?)
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开篇的数页都是长篇大论定义式的解读,掺杂着大量的文献索引,犹如在看一篇论文,导致兴趣缺失。于是粗略地翻阅一下后页,准备弃读,谁料越读越觉有趣,不知不觉就读了下去,不知不觉就沉迷其中,以至于不知不觉就读完了。
很少写读后感,因为市面上的书很多,好的书却不多,而让人回味无穷却想要记录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珍惜这些难能可贵的东西。
1、关于《休闲美学》
《休闲美学》顾名思义是围绕着休闲展开的,其内容却不仅限于休闲,但又与休闲息息相关。
书上说:“唯有在休闲中,人类的目的方能得以展现。”以休闲为引子,探索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为人处世的态度。这才是我最注重的。
现如今,大多数人都在不停忙碌着,忙着工作,忙着谈恋爱,忙着打王者农药,忙着在网上刷新闻看段子追剧……人都太忙了,很少能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忙碌,又有什么意义。(估计闲的没事思考意义的人,只有少数,毕竟大多数人不会停下来思考,引用某电影中的一句话“人生很多事情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我是个喜欢追求意义的人,因为人生苦短,不想不明不白地活着,所以每天都像做梦一样,思考着要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
书里面将时间分为三种用途:
生存时间:维持身体机能(睡觉吃饭)
维生时间:维持生计(工作)
闲暇时间:上述之外的空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人的一天有24个小时,在快节奏社会的当下,维生时间占据的比例最大,闲暇时间则少得可怜,尤其是一个加班太多的人,工作下班后,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体力和生活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果不是十分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话,幸福指数可能并不高,几乎很少有机会或意愿参加休闲活动。
所以,当“诗和远方”这一类给人以美好遐想的词汇出现的时候,才会令大多数人感同身受,在新世相策划一次又一次“逃离北上广”的活动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人蠢蠢欲动。
人们逃离的并不是“北上广”这个象征性得地名,而是日常琐碎而压力山大的生活与工作而已。如果人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谁又想去寻找诗和远方呢。毕竟,它们只是一个代名词。寻寻觅觅,最终,诗和远方不过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里。
休闲,是一种心灵状态。“玩世主义”是一种生活态度。
2、关于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反应了一个人的活动、兴趣和意见。
当初吸引我继续读这本书的,大概是“生活方式”这个词汇。即:“人们应该怎样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才是合理的,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才是应该可以被接受的。”
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方式。
每天按时上下班,在规定时间完成工作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只要工作还算过得去,有足够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人们似乎很快就会适应这种生活方式,并陷入一种舒适区。有钱拿,生活无忧,如果不是偶尔的同事小动作和老板刁难,基本上就按照这种方式过一生似乎也不错。
“他们无欲无求,满足于当下的日常生活,不为生活所累。耐人寻味也值得借鉴。”
在经济高速发达的社会中,大部分的工作除了赚钱之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有,大概就是守护GDP(这么说来意义还是很大的。)
只是,若干年后,他们会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唉,假如我不是这样做,而是那样做的话,我就能……”可惜那时一切都为时已晚了。
一个人不应当这样度过一生。(书中观点,也是个人观点,不喜随意喷。)
少部分人是不甘心于这种状态的,他们渴望自由、渴望冒险、渴望在有限的人生中遇到更多的人和事,体验五味杂陈的人生。
人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长与爱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3、关于职业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悟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毫无疑问,工作是人生必不可缺失的内容。一味地工作,人会疲劳至死,什么工作都不做,人很快就会觉得生活空虚,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恰到好处的工作”,来平衡人的生活。
这里的工作,已经不再仅限于工作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可以坚持一生的职业,即一个人真正想做的事。
《休闲美学》中提到了一种“休闲化工作”,指的是现代社会受休闲影响而产生一种新工作现象。主要特征是自我肯定、象征社会地位、发挥技能的广阔空间、精神专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宽广的人际互动场景等。
个人觉得,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为之而喜悦且对社会进步有益的工作,就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工作”。当找到这样的工作时,工作就不再是工作,而是另一种休闲活动了。
4、关于精神思想
整本书最吸引我的,其实是精神方面的东西。
里面提到很多个人很喜欢的词汇,比如:雅文化、自然、隐逸、大海、渔夫、逍遥游以及一些其他文化思想。
我是一个容易暴躁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种上善若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一直觉得,能做到这些的人,必定是个不错的存在。可惜若真有这样的人,怕也该坐地成佛了吧。
喜欢古代的隐士,只因喜欢那种闲适、潇洒、旷达和超然的生活气质。
书上把隐士分为很多种,如大、中、小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如此看来,中隐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非常适合当代社会。毕竟每个人都是有家庭的人,权衡再三,折中最为适宜。
喜欢隐,还因为其中流露出的雅文化。
超于功利,追求不被世俗所累,不受外物束缚的精神愉悦和怡然自得的过程,使人获得内心的纯净。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及雅俗共赏。人生活在世俗中,难免不能免俗,但能够在俗世中不落俗套,也是一种难得的品行。
就像卢梭也曾厌倦巴黎生活,隐居乡间,过着清贫的生活,每日独步在旅行中遐想,并感受自然之美。而梭罗更曾隐居在瓦尔登湖,过了段与自然共处的隐逸生活。
书中说:休闲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化。不无道理,毕竟,人们在特定的时候还是会向往大自然,除了喜欢高山与大海之外,在看到自然的美景,如蔚蓝的天及白色的云,或不经意瞥见的夕阳,都能被吸引好一阵,并在心里产生一种愉悦感。
结语
关于休闲,书中其实例举了好多种,比如吃喝玩乐,旅游、看电影、听音乐会、欣赏艺术。但我独爱写思想和自然的那一片段。毕竟,休闲的核心无外乎内心的愉悦 。
每个人都应该在心中保留一方净土,里面装着自己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