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幼小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改完善?
尤其在教育中,“门板治罗锅”处处在发生着,用不管不顾的错误方法来强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是典型的一种。家长与江湖医生终极目标不一样,责任感不一样,对对象投注的感情不一样,无私程度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实现一件需要精心处理的事,在最糟糕的结果出现之前,他们在意的或者说有能力注意到的都是自己热衷的目标,而毫不在意方法的正确与否,不注意手中所操控对象的痛苦及承受力,所以得到的结果也有共性:取得了一个短暂的、表面看起来令人满意的效果,却永久的损害了一个人。
培养孩子的“学习好习惯”和“生活好习惯”,树这样一个目标是非常容易的事,但如何培养、在培养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却是一件需要用心用力思考的事。很多家长或教师为了培养孩子在学习上认真的好习惯,都会对孩子说,在考试上我可以原谅你,因为不会做而丢分,不能原谅你,因为马虎而丢分,相比单纯向孩子要成绩的家长,这样的话语似乎在教育意识上上了一个台阶。在学习上好习惯胜于好成绩,而认真是个好习惯,所以向孩子提出不许马虎的要求,但这样一种培养好习惯的做法和上面一种没有本质差别,貌似合理,都属于门板治罗锅的范畴。
孩子考试丢分不外乎两个原因:不会做或者不小心做错。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精细程度和熟练程度有关,粗糙和失误是万事开始阶段的必然,只有经历过失误,并在失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够越做越精细。儿童由于年幼或背景知识不足,各种过失行为是属于正常的现象,只要环境正常,孩子会慢慢的成熟起来,不要把它看作是问题。只有把它看成了是问题,才会制造出问题。如果家长总是批评他,表示出不满,就会给孩子带来扰乱和困扰,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延宕他的成长。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过:“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他认为儿童写作业做错也是一种作业设计要素,这并不是因为错误是件好事,而是因为如果太热心选择不准有发生错误机会的材料和工具,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的判断力减至最小,使他们在能力的获得上收效甚微。所以西方教育学特别强调要给孩子“试误”的机会,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功课学习更是件需要精细处理的事,需要动用智力、兴趣、毅力和情感等共同协作完成,单一的认真不存在也不可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事件。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总因马虎而挨批评,他就会自动进行调整。
首先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儿童的注意范围更狭窄,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对错问题上,对思考和探索就无暇顾忌,而注意力如何分配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久而久之不出错的习惯可能培养出来了,不慎思考,缺少探索兴趣的习惯也培养出来了,一个人坐监狱时间再长也不会习惯坐监狱,如果说他已经习惯在监狱中打开铁门也不迈出去,只能说明他的希望和心智已被摧毁,他已是体力和思想的双重衰竭者。
其次,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个孩子不断的接收到:你可以笨,但你不可以错的信息,他会在潜意识里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真的不会以逃避失误带来的指责,逃避的后果不但妨碍了他的智力发展,同时降低了自我认同感。原本他是喜欢自己聪明的,感觉自己聪明能带来自信,对自己智力上的信任和学习上的兴趣是保证孩子在学习上投入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信任和兴趣想要获得杰出的知识成就是不可能的,只为不出错而获得的荣誉,非常肤浅,无法给予孩子长久的自信,也无法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真正的兴趣。
第三,经常批评孩子马虎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负面强化,这种自我心理暗示十分强大,会影响他的行为表达变得越来越粗糙,会招致家长越来越多的批评。虽然表面上会屡屡保证不马虎,但潜意识里会反抗这种要求,产生情绪上的逆反。不良的自我暗示和反抗情绪,他会变得更马虎,把马虎固化为自己的一种特点,直至完全丧失自我修炼的力量。一个在学习上没有养成思考习惯和探究兴趣,不自信或一直马虎的孩子,能指望他学业出众吗?
孩子马虎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心理正常,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我们说某人具有某方面天才,只是意味着他有这方面的潜能,并非一出手就能达到完美,所谓出手不凡也必须有相关积经验的积累,儿童则需要这种积累。杜威认为习惯的养成是由于我们天性所原有的可塑性。孩子的可塑性完全不同于泥巴或蜡的可塑性,它并不是因受外来压力就改变形成的一种能力,儿童的可塑性必须以他自身从前经验为发酵剂,经验中的成功或失败作为一种成长训练,催化儿童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
孩子本来是个绘画天才你却一直训练他把数学题做到最好,到头来可能他数学学得很平庸,绘画天才也没了,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不成熟的生物都有很强的调试能力,不成熟的孩子当然不可能适应家长不许马虎的要求。但这种习惯是以消灭正常天性为代价,把培养习惯做成强制习惯,常常反映出成年人缺少对儿童的体恤之心,这种不体恤在教育中随处可见。
心智习惯总要形成,不论其是好是坏。习惯的培养,如果不是首先基于接纳,而是首先急于改造,损害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人不是物,人是有灵性的,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潜藏着无比丰富的独特性,遵循规律的开发和建设会让其焕发生机,不尊重其天性的胡乱开采只能导致生态失衡。总之习惯无处不在,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没有一种习惯会孤立存在。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门板治罗锅的短视行为在教育中应该避免,好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理解的问题,然后才是培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