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十四:食欲【Eating】——对满足口腹之欲的渴望
如果将人们花在购买食物和准备晚餐上的时间都加起来,你会发现这占据了日常生活的的很大一部分。食欲作为一项自我奖赏行为,不仅是一项生理需求,同时也具有显著的心理学意义,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食欲是生存欲望衍生出来的基本欲望,它是人出生后的第一大生理需求,它也是人们每天都必须满足的需求。
如果满足食欲是一种奖赏行为,那么人对所有欲望的满足都是奖赏行为,如此理解欲望是不够严谨的。奖赏的成立前提是需要一种衡量标准,即有了标准,才有高标准产生的奖赏意义。在食欲方面,人所需要正常食物摄入量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这样的量(数量与质量)便是基准线。那么比之更高的摄入量就可以被我们视为一种奖赏性行为,比之更低的摄入量则可以视为一种惩罚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将精致的、高价的以及聚餐型的伙食作为一种鼓励性、奖励性的行为,而给予少量或不给予伙食的行为作为一种惩罚性、警告性的行为。因此,如果食欲的需求满足就是奖赏,那么只有无法满足才能成为惩罚。如此逻辑,显然与常理不符。
拉尔夫就是那种没有食物欲望的人。他胃口很差,甚至经常忘记吃饭。他会坐在家里,一边看电视一边放松,根本想不起来吃晚饭的时间……只有极少的一些食物是他不爱吃的,除此之外,他说他吃什么都无所谓。就算每天都吃一样的午饭他也觉得挺好。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史蒂文教授认为的食欲是一种高级需求,而非基本的生理需求,因此将高级需求认定为奖赏行为是可以让人接受。这与他定义浪漫欲望有着如出一辙的逻辑。然而经过上一章的论述,我们都清楚把高层次的需求定义成为最基本的需求是违背欲望本质的。因此,他对食欲的定义是错误,从而导致他对拉尔夫的行为解读出现错误。
人如果没有食欲,就等于他不再选择摄入食物。如果生理机制让人忘记饥饿,那么人必定会走向死亡。拉尔夫作为正常的人,也是如此。他只是对食欲的需求放到一种比较低的水平,对他来说吃要吃饱(他自身的标准)就行,而不在乎吃多少、吃得多精致。而这样的水平需求也是大部分宗教教徒追求的。至于拉尔夫因看电视忘记吃饭的事,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着类似的行为。这是精力分散产生的注意力转移而已,与有无欲望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导致史蒂文教授错误理解的可能性还有一种就是对“清心寡欲”的误解。佛云:无欲无求。其实这是人们把一种神领域的状态当成自己的目标去追求的表现。而对于人类本身,只能降低欲望的需求程度,而无法消除欲望需求。所谓的“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更应该理解成为“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把欲望需求放到正常水平或低水平”,而不是理解为“人是能够消除欲望,或是人对欲望低限度的需求就是无欲”。
饥饿动机作为一种生理性动机,其中枢位于下丘脑外侧,受血糖和激素等因素的调节可影响个体的摄食行为,下丘脑、脑岛、海马、前扣带回和外侧眶额皮层的激活可引起饥饿感增高。
——文献《饥饿诱发的大脑自发神经活动改变及其与激素变化的关联》
当摄入的食物将要消耗殆尽时,人体的生物机制就会产生饥饿感,提醒着我们需要进食。消除饥饿感,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是马上进食补充能量。在自然环境下,食物需求是每个生物都要考虑的事,所有生物也都要面对食物短缺的问题。因此不仅是人类,很多动物都会有储藏食物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为了解决短期或长期无法获得食物的问题,也是生存赋予我们的习惯。
当饥饿来临时,我们发现没有食物可供补给的话,我们就会把关注力放在如何获得食物上面。在捕猎的时候,身体会暂时把饥饿感隐藏起来,为了避免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因为一旦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我们很可能会捕猎失败,这样更会加大自身的生存危机。因此,生存会通过生理机制对饥饿感进行调整。这就是为什么人感到饥饿时,可以通过忍耐和注意力转移将饥饿感从意识层面消除掉。比如很多人会像上面的拉尔夫那样专注于电视而忘了饥饿。不过,这只是短暂的遗忘,身体对食物的需求依然是存在的,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再次向意识发出警告。可惜的是,生存机制的善行却常常被人们用错了地方。比如一些人为了娱乐游戏常常忘记吃饭,一些人忙于工作常常忘记吃饭,还有一些人为了减肥逼迫自己“忘掉”吃饭。生存欲望虽然会帮助我们,但不要误解了它的意图,它的存在意义不是让我们任意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人体能够抑制食欲需求的机制不仅是为了狩猎服务,还为了让人能够应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在生理和心理作用的共同调节下,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就会逐渐降低,通过长期的调节与适应后,身体对食物的需求也会逐渐降低。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一顿吃两碗饭,有些人习惯一顿吃半碗饭,有些人一天只吃两顿饭,有些人一天要吃五顿饭,这些都是人在长期生理与心理调节下形成的饮食习惯。
人类身体的消化系统是不会考虑周围生存环境到底如何,它只考虑个体每天摄入的食物量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食物而已。一个人每次摄入量大于一段时间支出量时,身体便会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以便抵御未来的食物危机。这样的转化过程是生存机制作用下的结果。
为什么有些肥胖的人可以一直肥胖下去,那是因为身体是无法控制人的行为,它只是按照原定的规则运行自己的生理机制——饿与饱只管发信号,而无法替代意识。所以,有些人能够把自己饿死,有些人能够把自己撑死。而肥胖的人无论吃多少,身体都会全盘接受,所以无法控制自己食欲的人就容易一直胖下去。那么,肥胖的人是不是可以通过挨饿减掉身上的脂肪呢?
短期是可以,但想要长期就不能过于简单粗暴。比如我们不可以让肥胖的人一直不吃不喝一个月,即使他身上的脂肪量可以支撑这么久的消耗。肥胖的人如果想要瘦下来,就要把每天每次的摄入量减少下来,让能量的支出大于摄入,并且在“节食”的同时加强锻炼,慢慢地让自己的身体适应这样的饮食习惯。久而久之便会瘦下来。
减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操之过急,要逐渐达到减重目标。减重疗程越短体重反弹率越大,这提示了减重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不能轻易放弃。
——文献《减肥后体重反弹的原因及应对》
但是非常让人无奈的是,很多肥胖的人在努力瘦下来后,却被无情地反弹回去,甚至比原先更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短期的减重(饥荒感),身体是无法明白外界和自身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因此长期的肥胖已经让身体明白自己是需要储存能量,而短期的减重极可能会让身体意识到:自己快要饿死了,必须快速储存能量才行,不然就要被“饥荒”打败了。因此,生存机制发挥了它的中立保护作用,让身体出现反弹现象。所以为了避免反弹出现,我们必须要让自己的身体明白:我们已经不再“饥荒”,我们可以正常地吃饭与消耗,我们的生存危机已经解除了。但是这个过程不会像一个月养成习惯那样来得简单,而是需要长期依靠个人意志进行行为控制。
由于节食并不能改变人们对食物的欲望,所以只要节食一结束,体重卷土重来只是时间问题。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估计,大约有90%的人,在节食结束后两年内就会恢复原来的体重。多个健康饮食组织的结果显示,有90%或更多的人都失败了。人们可以减轻体重,但他们无法保持下去。
厌食症和贪食症是食欲欲望的极端心理表现,往往会出现戏剧化的体重增长或降低,经常会达到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地步。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正如史蒂文教授提出的两项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节食行为,确实是很难改变人的体重。但是,在节食的基础上加入心理调节和意志力控制,我们不仅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而且还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食欲。
我们身体很多机能是可以通过意识进行控制的。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样也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求。在食欲的控制上,“厌食症和贪食症”可以说是人们在进行食欲控制修炼时出现“走火入魔”的悲剧。而导致“走火入魔”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不合理的控制。那么,我们要如何正确地控制自己的食欲呢?
心理暗示是基本手段,意志控制是根本支撑。
比如零食,它是一种很容易增加体重的食物。一些很喜欢吃零食的人在控制自己对零食的欲求过程中,往往只能坚持一段时间,最后抵不过嘴馋又开始放纵自己。因为光忍耐而不在思想上开导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所以在节食的时候就要通过心理暗示来加强自己对食欲控制的意识。为了达到更好的说服自我的效果,可以在自我暗示的同时加入吃零食带来的不良结果,比如会导致上火、没有营养价值、增加癌症发生率等等。
通过长期的训练,我们不仅能够让自己更好地控制食欲,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意志力。无论是控制食欲还是其他欲望,方法与原理都大同小异。
· 待续 ·
预告:下一章《运动欲望》
本书全名:《一次自我的探寻:史蒂文<我是谁>读后感与自我领悟》
书本简介:可见于连载文集-首页介绍
完成与更新说明:全书内容已经全部完成,目前善处于修订阶段。
致谢:感谢所有阅读本作品以及为本作品点赞的读者们,大家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PS:如果大家有任何的疑惑、建议与批评,随时可以对作品进行评论、畅所欲言,大家的建议与批评也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最后再次感谢每一位读者,谢谢大家。
声明一: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二: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