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前两周跟人小“怼”了一架。
“怼”是北方话,大概是指不那么友好的相互争论,虽语言上保持文雅,但态度上实际就是撕X。
那天是这么回事儿。
一个快毕业的姑娘将自己刚写完的公众号文章发到了某个微信群里,希望得到指点。时值晚上11点左右。
姑娘的文章有种清新的美感,我就同她聊了起来,渐渐有其他群友加入,大家天南地北聊得不亦乐乎。忽然,一个此前没有参与讨论的哥们儿杀出来说:都几点了,一个二个不睡觉,瞎聊个X(大意如此,印象中原话比这句更粗暴不可描述)。时值晚上11点20左右。
谩骂男自顾自发泄了两句,之后老半天都没有人接茬,现场一片尴尬。
--Two--
跳出当事人的角色,咱们先来捋一捋谩骂男发脾气这个事情本身。
一句话阐述,『因为晚上11点后群聊打扰了对方休息,所以对方发火。』
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对,但深夜群聊同打扰他人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首先,群聊不会强制提醒
群聊并无强制成员关注的机制,每个群都有消息免打扰功能。
其次,对方有极大概率非常熟悉群聊的机制
该群为从应届本硕博学生群分立出来的同城交流群,当中绝大部分都是80后,就微信的普及面和普及程度来看,80后基本都十分熟悉线上群聊的机制,并能完全掌握及娴熟运用免打扰功能。
第三,深夜群聊并未破坏规则
微信群的游戏规则是24小时制,任何时候发生“聚众”行为都是合规的。
综上,这就是一起“一个有很大概率知道自己某个选择可能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况下侵害自身利益的人,无视任何该选择本身设置的反侵害机制,待侵害真实发生时指责他人合情合理合法做事有问题”的事件,而且还默默忍耐了20分钟的骚扰都不采取措施。
默认了群聊的游戏规则而加入微信群,有保护功能不用,被侵害时继续无视保护功能直至被虐到忍无可忍,最后怪遵守规则的人影响了自己。
……
那怪我咯(shi bu shi sha)?
--Three--
所以,有些看起来是我们的问题的问题,实际上还真不是我们的问题,这锅宝宝不背。
由于加入群聊的,除我之外全是还没有毕业的高校学生,想来是在这样的突发事件面前一时没了主意,只能干瞪着屏幕憋屈——毕竟又不是我们的问题。我围观了一会儿,横竖觉得不舒服,于是决定带头站出来,怼回去。
本以为事情会就此告一段落,但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在我怼回去的瞬间,群里恢复了热闹,大家纷纷开始声讨那个不友好的家伙,可除了我的回应是纯“怼”对方的,其他所有人的回应都或明或暗地含有一份对谩骂男心不甘情不愿的“歉意”。
来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我:微信群本就是一个全天候开放的公共场所,它也设置了防打扰功能,你要是觉得受到了打扰,那屏蔽即可,还觉得不舒服,也可以直接退出,跟我们什么时间聊有什么关系呢?
以某男生为代表:不管怎样,你骂人不合适,有话好好说。
最开始发文章到群里的姑娘:那啥,不好意思啊,确实也是我考虑不周到,这个时间发文章到群里,抱歉打扰大家了。
你是否也好奇,为什么大家会争先恐后地表达歉意?以及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事,多半也会觉得自己应该道歉,但道不道歉都觉得憋屈?
因为,人们在面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的指责时,往往在慌乱中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压根儿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道歉以及该不该道歉,就已经下意识先“态度端正、息事宁人”了。如果自己并没有责任,盲目道歉换谁都憋屈。
--Four--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对方好好说话,或许大家道个歉就完事了。
那我们不妨来做个假设,上文这件事儿,假使谩骂男当初没有谩骂,而是以一种非常礼貌的方式提醒大家夜深了,嗨聊扰民,会否道歉以及会否憋屈?
答案是肯定的:既会道歉,也会憋屈,而且道不道歉都憋屈,同谩骂造成的结果没有任何不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为什么会道歉?
英语中有个固定搭配短语,叫做be/feel sorry about/ for something,翻译过来是“为……感到抱歉;为……感到遗憾”。因为人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动物,无论天灾还是人祸,无论实施侵害/糟糕结果的责任人是他人还是自己,我们出于同类相护的本能,有时会产生一种带有遗憾情绪的“共情”,feel sorry就是对这种“共情”的回应。
我还记得那时候课本和习题中的例句全是A生病了、家人离世、成绩不理想等内容,而B则在这个场景中回应:oh, I really feel so sorry about that.当时的我非常纳闷,遗憾相对好理解,可别人身上发生了不好的事儿,我们为什么要觉得抱歉呢?事情不是我们造成的呀。
后来我渐渐明白,feel sorry仅仅是出于本能的而输出的善意,其本质是一种宽慰。既然是宽慰,就意味着它是用来平复情绪而非用来辩明曲直的。当他人遭遇负面事件时,我们善意的本能被激发,因此feel sorry命运的不公,feel sorry自己无法帮对方分摊。
这份情绪在中文表达中并无较为固定的应对词句,甚至绝大部分中文教育覆盖的人群对这份善意的抱歉尚无认知,因此,目前我们除了“抱歉”和“对不起”似乎还真找不出比这更精准的应对词句了。
再来说说我们为什么会倍感憋屈?
记得早年曾看到一个关于记者拍摄轻生者的引发的争论。一个年轻姑娘打算跳楼,摄影师拍下了震撼人心的照片,于是关于新闻价值更重要还是新闻道德更重要的争论就此爆发。
支持前者的人认为:坚持拍摄是为了警醒世人以减少这类案件的发生的,记者已经报警,剩下的事他无能为力,大团圆式的结局让人麻木,我们觉得岁月安好是因为有人把不好的东西替我们抗了,一个人的脑浆迸裂或许能阻止万千个想要轻生的人。
而支持后者的人认为:对方已然走到轻生的地步,出于人道主义,这样的拍摄既不尊重隐私也显得冷漠,对方本已弱势而悲剧,强者的漠视和扩散会让对方的处境更糟。
说真的,我觉得双方观点都没错,再缩小一点范畴,那个引发争论的摄影师并没有过错——既忠于本职又对对方的生命做了自己能做的。可他看起来像是有错,否则何来争论?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看起来似乎有错,但实则尽到责任和义务时,如果客观上造成了侵害,你会怎么做?
比如遵守交通规则的你用尽全力还是没能成功避让闯红灯的人、在鬼屋“奉命”吓唬人的你真敬业地把客人吓进了医院,提前通知大家为公司活动协调好工作的你到头来被抱怨耽误干活儿……面对这些,你何去何从?我想,八成的人都会道歉。
一旦下意识道歉,很可能也就将责任归结于自己了。我们原本想输出的,仅仅是一句基于共情的善意宽慰而已,却在他人的指责和自责中背了不属于自己的“黑锅”,憋屈至极。
--Five--
有错,故而道歉;道歉,却并不一定有错。
然而?
然而。
推卸责任很容易,指责对方很舒坦;被人斥责很尴尬,盲目认错很憋屈。如果“抱歉”总被当成是对“错误”的反省,长此以往,善意的抱歉焉将复存?
共情是人类如此纯洁而美好的本能,当我们由于共情说出善意的抱歉时,它仅仅只是同类相惜的安抚,不应被强行加上追责的解读。
所以,当感到憋屈的时候,不妨梳理一下自己是否有责任,有就坦然道歉,没有就勇敢告诉对方——
『抱歉我的行为客观上冒犯到了你,但我并没有做错什么,这锅宝宝不背!』
P.S.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不对谩骂男共情,那必然是因为对于这样连基本礼貌都没有(民间俗称“说不来人话”)的人,宝宝没义务、没兴趣、没心情。
我并不打算当一个让全世界都喜欢我的老好人,况且每个人的能量和精力有限,我更愿意将之花在自己喜欢的人群上。
在自己有选择能力的情况下,还非舔着脸往冷屁股上贴,刻奇地也太狠了……
(不理解“刻奇”这个词的小伙伴请自行度娘,随手查阅,顺手积累,养成好习惯,不做伸手党。晚安宝贝儿们~看在我都写饿了的份儿上,记得爱上我~love u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