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春秋时期,禁火节转变为寒食节,
用以纪念晋国的国士介子推。
传说,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
生活极度窘迫,缺衣少食,
介子推曾割下自己的肉让重耳吃。
后来秦穆公助重耳归国为君,称为晋文公。
晋文公饮水思源,论功行赏,
唯独介子推不肯接受,甚至为此隐居绵山。
晋文公为逼出介子推,下令放火烧山,
可谁想介子推宁死不出,和母亲一起被烧死在山上。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为缅怀他,
下令今后在介子推的祭日不准生火做饭,
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扫墓习俗在节日文化的变迁中
能够融入清明节,并以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而被传承下来,得归功于具有
强烈向心力的孝道伦理观念。
介之推成为寒食节文化的核心人物,
他割股奉君的“忠”;携母退隐的“孝”;
功不言禄、抱树而死的傲骨……
是建立在前人
对“忠”“孝”文化自觉传承基础之上的。
“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就是志节之士在生死考验面前
作出的响亮回答。
从“忠”而延伸出的诚信观,
在经济领域中更是今天企业、商人的立足之本;
政治上,是国家间相交的基石;
文化上,是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
寒食日,
不妨“蜗居 ”打叠一下自己的心灵:
凭冷静之心境发持久精进的动力,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
于无常之底子上,建造一些温暖而质朴的文明。
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孟子说: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刘禹锡说: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于谦说: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寒食节祭祖的最大功能:
就是传承民族气节。
闻道夕死之求索,乃气节之滥觞;
献身未已之执着,乃气节之推展;
侠肝义胆之风尚,乃气节之升华。
寒食与清明前后相继,
但是主题并不相同。
清明节是清身明心,求新护生。
而寒食节却更多的
是祭奠先人,怀悼旧亡。
扰今追昔,祭祖是为了记住。
这些穷不变节、难不易志的气节,
是中华民族千劫不灭、万难不屈、
危而复安、弱而复强的重要因素。
它沉淀多年后,就成了我们的文化。
如果一个国家、社会失了这种文化,
人格、国格便都无从谈起。
《寒食》
红深绿暗踏城北,
花海伫立忆前朝。
割股啖君真忠义,
奉节避世甘火烧。
春酒新茶侍先贤,
祭祖上坟哭荒郊。
尽是死生别离处,
柳默梨白雨潇潇。
《孝道伦理永传承》
时下寒食又清明,
祭祀先祖表敬重。
缅怀先人感其恩,
孝道伦理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