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时值六月,雨夜不能寐,信手翻书,复见孔雀,再读之,慨而生悲。欲提笔书前人所未语,录今人所未查。孔雀东南飞,凡字千七百余,述夫妇生离死别之事,而其由竟未可知。余才非精于考证,然有感于挚爱之人不得善终,心中义愤自是不书不畅耳。之中纰漏,有鉴于方家。

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的悲剧定义我们从学童时代便早已知晓,那时也许出于羞涩,对于夫妇间的生离死别囿于年少无知,不得甚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不断加深的认识,如今再次重读其中滋味恐非幼年所得。还记得当初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焦、刘二人殉情的原因时,仅仅以一句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家长制的压迫带过。当时觉得似乎无可厚非,毕竟凡是古时候不好的东西用封建礼教来解释已然成了教授古文课的一种坚不可破的定理。只是出于好奇,在高度自由的当下,这种焦刘式的爱情悲剧似乎并未消失。古代的婚姻悲剧我们归罪于封建礼教,那么现代的婚姻悲剧我们又如何去解释呢?是不是我们现在所自恃的自由社会也会成为千百年后后人教科书中的“封建礼教”呢?我才学浅陋不能回答。


关于孔雀东南飞最让人疑惑不解的地方就是刘兰芝出走之谜。毕竟按照原文的叙述我们找不到任何刘兰芝“不守妇道”(应和下封建礼教)的描述。而原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怎么看都是一位温柔贤淑,勤劳能干的良妇(这里我就不再爰例了)。那么面对如此完美的儿媳妇,身为婆婆的焦母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从而非要将兰芝赶出家门呢?别急,我们慢慢看。

首先我觉得有必要挖掘下两个家庭的家庭条件,毕竟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强调门当户对,不得不承认“门当户对”确实是影响婚姻的一个潜在因素。所以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两家是否门当户对。诗中并没有关于两人是如何结合的做出具体描述,但对于焦家,我们似乎可以肯定其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虽然焦仲卿身居官职,但根据诗前序和诗中焦仲卿自谓来看(儿已薄禄相),焦仲卿只是一个普通小吏,结合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焦家的条件并不比寻常百姓强上多少。而反观刘家呢,似乎文中也没有直接的描述,但只要稍加挖掘可能真相会令我们大吃一惊。我们先看兰芝被休时离别的场景,离别之日,兰芝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化妆打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作为一个被休弃的女人,兰芝并没有自暴自弃,因此而蓬头垢面,而是将自己打扮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这实在是不得不教人敬佩其自尊自爱。“既然你嫌弃我,那我就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让你后悔。”事实上焦母在看到这样的兰芝时确实是不太好受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说明刘兰芝是一位极其自尊要强的女性,而这显然是古代妇女所缺少的。在归家之前,刘兰芝曾和焦仲卿有过一次私话,刘兰芝说:“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从谈话内容来看,这些很有可能是兰芝的嫁妆,作为一个被抛弃的女人竟然把自己的嫁妆留在了夫家,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古时女方嫁妆是女方的私有财产,婆家不得擅动,即使日后被休回家嫁妆也是一并随女方带回的),虽然我们无法得知这些东西具体是什么,但从兰芝离家时的打扮看,无论是鞋,还是首饰,都是很名贵的东西,由此可见这些嫁妆也很有可能价值不菲。而且刘兰芝归家仅仅十余日就有县令遣媒前来求亲,没过几天太守又派县丞来求亲,而且第二次已经不是通过媒人而是通过政府人员来向刘家求亲,如果这不是作者刻意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的话,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让堂堂的县令甚至是太守都希望能够再娶到这位已经被休弃的民妇呢?虽然在宋朝之前妇女再嫁并未被礼教制约,但显然在门阀盛行的时代一位寻常女子竟然如此受欢迎是有悖常理的,诗中有这样两句话很值得注意,就是县丞在向太守推荐刘兰芝的时候所说的“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这说明刘兰芝至少是出身于官宦家庭,这点很重要。而且在刘兰芝被迫答应太守的亲事时,我们注意到当时的迎娶场面是十分热闹的,诗中是如此描述的:“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个寻常女子,又何至于有如此盛大的场面呢。这也说明了刘兰芝的家庭背景不一般,而且刘兰芝恰好姓刘,虽然在诗中并没有提及刘兰芝的祖父辈,但是十有八九刘兰芝的祖上很可能是皇室血脉。皇族血统加上官宦出身,如此的家庭背景成为县令、太守热衷的求亲对象也就可以解释了。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前面的假设是真,那么为什么刘兰芝还会被休弃呢?我们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就算你有皇室血统但不代表你就有皇室的待遇,且不说汉献帝尚且朝不保夕,就算是那个后来叱咤风云的刘皇叔不照样是贩履出身么。而且文中始终没有提到刘兰芝的父亲,替刘兰芝拿定主意的只是她的兄长,那么可以肯定,刘兰芝的父亲已经过世。一个显赫的官宦家族随着家族核心人物的过世或者失势而家道中落甚至被族灭的事实屡见不鲜,比如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曾出过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所以随着刘兰芝父辈的逝世,刘家能够继承的也无非就只有一个看似光鲜的姓氏和外强中干的家族门望了,甚至我们不得不怀疑,当初焦、刘二人的结合很有可能焦家贪图刘家的政治资本,而刘兰芝之所以被抛弃也很有可能与其家道中落有关系,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有人说刘兰芝被抛弃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嫁来三年没有子嗣,这在古时候是为妇大忌,这里提一点,如果真是因为刘兰芝没有子嗣,那么焦家大可再娶一房,何必把如此贤惠能干的刘兰芝休掉呢?而且把没有子嗣的罪名强加给刘兰芝也是不公平的,诗中有云“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而且本诗直接以婆媳矛盾作为开篇,具体的情节简言之就是媳妇向丈夫诉苦,丈夫跟婆婆求情,媳妇和丈夫话别。简简单单的三个人物,三组对话,末了焦仲卿也就是留下了一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又匆匆离去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自打焦刘二人成婚以来一直是聚少离多,那么根据这种情况来推测焦、刘无子的情况并不能归咎于刘兰芝。况且,就算刘兰芝真的无法生育,且不说这三年里焦母什么也没做,如果说焦母盼孙子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为什么会等三年才逼焦仲卿休妻?为什么在休掉刘兰芝之后焦母也没有给焦仲卿寻得佳偶呢?

从诗中的描述来看,刘兰芝与婆婆的关系似乎并不融洽,可以说是势同水火,但是我们又有疑问,既然焦母如此不喜欢刘兰芝,当初又怎么会同意这门婚事,又如何一起生活了三年之久呢?下面来分析一下诗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全诗的主角,刘兰芝的形象已然成为中国文学史中最经典最优秀的妇女形象之一,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已经无需多言。作为焦家的儿媳,她勤于劳作,贤惠持家,她忠于丈夫,奉养父母,却莫名糟弃,其悲剧命运不得不让人唏嘘。按照诗中的描述刘兰芝自小就被教育成为一位有涵养,有才艺,精于家务的淑德善妇。按照古时妇女“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的根据看,理论上来说刘兰芝被休的原因只有“不顺父母”和“无子”两个。“无子”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可能性较小。“不顺父母”则成为了刘兰芝被休的最合理解释,而且诗中焦母也明明确确地说道“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代“七出”中“不顺父母”不仅仅是指儿媳不孝顺公婆被休弃,还指儿媳得不到公婆的欢心,也就是说只要公婆不喜欢媳妇,那么不管媳妇表现得有多好照样是可以被休的。可能现在看来这更像是强加在女方的霸王条款,但仔细考究这其实正是中国崇尚孝道的体现,虽然在现在看来这是不合理的,但是放在古代这就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推翻“不顺父母”这个假设,假使“不顺父母”是刘兰芝被休的真因,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为什么焦母会对刘兰芝有如此大的不满呢?按照文中的描述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也就是说在焦母看来,刘兰芝可能存在一些礼节礼仪上的瑕疵,简而言之就是有些“任性”,这点其实从后面刘兰芝的一些行为举止上来看确实可能存在,因为从刘兰芝的行为心理来看她是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古代妇女。首先我们知道虽然焦母对刘兰芝不满逼着焦仲卿休妻,但是事实上是刘兰芝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也就是说是刘兰芝主动向焦家提出“遣归”的,如此做法虽然有逼迫焦仲卿为自己向焦母求情的嫌疑,但我们也能看出刘兰芝是一个极其自尊的人,还有上文阐述的刘兰芝归家的场面,毫无被休妇人的狼狈之相。再到被母兄逼迫改嫁,和焦仲卿生人作死别,最后投湖自尽的一系列举动,我们都能看出来刘兰芝所具有的“新时代”女性的独立自尊的美好品质,只是这样的品质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所不允许的。除此之外,我们也能感受到刘兰芝虽然独立自尊,有自己的想法,但从心里来说她还是个贤妇,因为她时刻在替别人着想,就拿她主动向焦仲卿提出“遣归”来说,我们往坏里说这可能是刘兰芝耍的心机,给丈夫来个欲擒故纵,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认为这是刘兰芝在替自己的丈夫解忧,焦母不喜欢自己已经是明摆的事情了,那么夹在妻母之间的焦仲卿我们可以想象一定是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窘迫情景,一边是自己深爱的妻子,一边是养育自己的生母,这样的人物关系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难以妥善处理的棘手事情,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而刘兰芝可能出于成全丈夫孝道之大义主动提出休掉自己,那么如果是这样,刘兰芝的形象岂不是更加高大了吗?而且刘兰芝与焦仲卿话别之时那略带嗔怨的语言“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人既然低贱东西自然也卑陋,不值得用它们来迎娶后来的新人。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吧)让人怜爱之余更能感受到刘兰芝即使是被休弃以后也在为自己深爱的人着想,前文已经论证焦家可能不是很富有,所以刘兰芝默默地以这样一种方式再为自己深爱的焦郎分忧,这难道不让人心生敬佩吗?再有,当刘兰芝归家以后,面对县令,太守的两次求亲,刘兰芝从开始的决死不从,到后面的“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难道是刘兰芝忘记了与焦仲卿立下的约定了吗?绝对不是这么简单,上文已经分析过刘兰芝的家境有可能是一个中落的官宦家庭,而且刘兰芝的父亲很大可能已经过世,那么如何维护自己的家境呢?只有去和太守联姻,从而为自己的母亲和兄长赢得一个体面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刘兰芝也是极重孝道之人,从这点来看,刘兰芝和焦仲卿都是值得尊敬的又都是令人悲悯的,一边是自己深爱的人,一边又是自己的至亲,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抉择的事情,为己,则要双双背上大逆不道的骂名;为家,又要独自承受挚爱分离的哀痛,两个至孝之人同时也是至情之人本是你情我愿、郎才女貌,却偏偏不得善终,这难道不让人痛惜吗?

综上所述,刘兰芝确无什么明显的过失,但焦母又确实给出了“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罪名,所以我们只得作出以下结论,刘兰芝之所以为焦母所恶极大可能是出于自身性格的问题,因为她具有一些在当时社会文化对女性所不允许的品格,我们稍稍做个类比,刘兰芝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虽然黄蓉聪明能干,但是她却举止多有乖张,所以在郭靖第一次把黄蓉介绍给“江南七怪”和丘处机时也是碰了一鼻子灰,甚至一直得不到诸位师傅的承认,不过毕竟是江湖儿女,在一番相处之后奉行传统婚姻观念的“江南七怪”和丘处机也承认了二人的爱情。那么我们不妨把刘兰芝放大或者把黄蓉缩小来看,二人的脾气秉性是有些类似的,都是自尊自爱,独立要强的性格,她们虽然深爱着自己的心上人,但是她们也并没有因此而忽略掉自身的主体意识,用舒婷《致橡树》里的话来说就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也就是说在刘兰芝的内心深处埋藏着一个观念,这个观念甚至是她自身也没有察觉到的,那就是我爱你,但我也爱我自己,我是以一个独立的人格去爱你,并不是你的附属品去依附你。这或许就是隐藏在刘兰芝内心深处的独白,而这或许也是焦母那句“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的来由吧!


《孔雀东南飞》虽然是一个爱情悲剧,但是如果我们缩小来看,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简单的婆媳关系出了问题。由此我们就要分析一下焦母的人物形象了。诗中焦母的出场不多,言辞也很少,我们只能通过诗中焦母的言辞来略加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焦母并非主观上的绝对的坏人,只是她看待自己儿子儿媳的婚姻的立场不同,但我们可以知道焦母对刘兰芝的态度由初婚到久婚是不一样的,比如刘兰芝归家时最后拜别焦母时说过“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虽有恭敬的成分,但以情理度之,焦母一开始对刘兰芝也是认同和喜欢的,否则焦刘二人的婚姻不会持续三年这么久的时间。但是随着相处日久,这一老一少的嫌隙逐渐产生并扩大,以至于闹到最后一发不可挽回。那么站在焦母的立场上来说她到底是因为什么改变了对刘兰芝的态度呢?笔者有以下几个猜想:

一、对刘兰芝性格的否定。这个猜想就是根据诗中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来。通过前文对刘兰芝人物的分析,我们认为刘兰芝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她极其自尊自爱,而这是古代传统妇德所不允许的,那么诗中的焦母所代表的就是传统的为妇之德。自然而然,这一老一少在三年的朝夕相处中肯定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是性格使然,并不能说明谁对谁错。只能说这种情况是时代的悲剧。

二、焦母的恋子情结。我们知道古代的妇女讲究的是三从四德,三从中又有夫死,从子的表述。而焦仲卿的父亲极有可能早逝,所以在焦母眼中,焦仲卿就成了自己唯一的仰仗,而且从诗中的描述来看,焦母是极为强势的,她对于焦仲卿的爱是一种霸道的爱。比如她与焦仲卿的对话“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焦母的威严,但是这一切都是源自焦母对儿子的爱,比如之后焦仲卿向焦母表露自绝的心意时,焦母的反应是,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这时的焦母又是一个脆弱无助的老妇人形象,让人不由不心生怜意。如果我们说刘兰芝对焦仲卿的感情是平等的,那么焦母对儿子的感情则可以说是彻底的“全心全意”,对于焦母来说焦仲卿是她的所有,然而焦仲卿对刘兰芝实在太好了,这对霸道的焦母来说可能就成为一种略带病态的恋子情结,《礼记》中有言“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所以,在焦刘的悲剧中这一点似乎成为了最有可能的理论依据。

三、另有考量。前面分析刘兰芝的家庭背景极有可能大有来头,所以焦、刘结合极有可能是焦母对于刘家的政治资本有所贪图。而当刘家势力衰退或者卷入政治风波之时,焦母就选择撇清关系,另择良媒。不过这个猜想纯属笔者的阴谋论,所以大家可以视而不见。

其实在家庭关系中,婆媳关系历来是最难解决的矛盾。这似乎和女人特殊的生理结构分不开,“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之间的相处似乎永远也搞不清楚,她们可以亲如姐妹,又可以隙若仇雠,这就远非笔者所能解释的了。然而在婆媳问题中还有一个若有若无但却又至关重要的角色存在,这就是儿子兼丈夫。我们似乎可以说,大多数的婆媳问题说到底可能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争宠。婆媳问题总是围绕着儿子兼丈夫展开或者结束,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一方面两个女人出于亲情和爱情都深爱着同一个男人,因此,无论是婆婆还是妻子都渴望能从这个男人身上得到更多的反馈。婆婆希望儿子可以更孝顺自己,妻子希望丈夫可以更爱护自己。所以说,在婆媳问题中,儿子兼丈夫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导向任何一边都将激化已有的婆媳矛盾,所以如何调和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妻子,这对于每个男人来说都是需要掌握的人际关系的智慧。我们反观焦仲卿。确实,分开来看,无论是对于妻子还是母亲,焦仲卿都是称职的丈夫和儿子。他对爱情忠贞不二,他对母亲孝顺百倍。但是一旦将两个角色合起来,焦仲卿的表现不得不说是让人失望的。面对妻子的诉苦,他只能好言宽慰,面对母亲的逼迫,他只能步步让退。于是乎,本来美满的家庭最后成为了家毁人亡的悲剧。那么焦仲卿到底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首先,当刘兰芝的出走已成定局,焦仲卿采取了极为消极拖延的处理办法:“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这是什么?完全就是糊弄人嘛,既然刘兰芝和焦母的矛盾一时已然无法调和,刘兰芝出走已成定局,那为什么焦仲卿不去刘家亲自向岳母和妻兄解释清楚然后再商议对策,这样做不是更合理么?还有,在焦仲卿向焦母求情的时候他也有所失言,我们摘取焦仲卿和焦母的对话分析: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我们还记得《礼记》中的话吧:“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通过焦仲卿和焦母的对话我们是不是会觉得焦仲卿这几句话成为了刘兰芝出走的直接推手。作为一个府吏至少是读过点书吧,明明知道《礼记》中已有了戒律,为何说话不加思考?上来就在焦母面前夸自己的妻子还说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狠话,不仅陷刘兰芝于不义之地,更让焦母无从下台,本来是普通的婆媳矛盾,焦仲卿这些话却成了火上浇油,彻底地断绝了解决的可能性。焦仲卿确实不够聪明,虽然他在焦母和刘兰芝的婆媳问题中不得其法,但至少他够忠贞,他没有辜负了刘兰芝,同时,他也够孝顺,没有因为自己深爱刘兰芝就抛弃母亲(最后他自绝也是在得知刘兰芝殉情之后)。


《孔雀东南飞》确实是一个悲剧,但是至少是一个有着还算喜剧结局的悲剧,“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这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着类似的结局。不知道莎翁的创作灵感是否也来自于一千多年前古老东方那徘徊的孔雀呢。。。


结语

写这篇文章算是费了些功夫,虽然并没有深掘,但总是有些意犹未尽。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源自于一篇新闻报道,具体的源报道时过久远我已经找不到了,大意是说一对情侣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然而男方付不起女方父母所要求的彩礼,因而导致情侣双双殉情而死。看完这篇新闻我深受震动,于是不禁想起了《孔雀东南飞》,印象中高中时代早恋成为教学的禁忌,于是涉及到有关爱情的课目老师往往一笔带过。而对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出走之谜也成了学生时代的一个遗憾。其实这篇文章写了这么多大多都算是废话,唯一比较令我满意的就是大概能为刘兰芝洗脱因“无后”出走的莫须有之罪名。事实上人们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很大程度上都违背了作者的初衷,作者完成一篇作品,事实上是有很大的偶然性,而我们去解读一篇作品往往会牵扯到很多东西,例如,刘兰芝姓刘就说明刘兰芝家世显赫吗?不一定。刘兰芝出走的时候梳妆打扮就能说明她具有独立人格吗?也不一定。《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关于这一叙事诗的写作意图用诗前小序就能说明白“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的缘由就是出自于作者对这对殉情的夫妇的感慨叹息之情。所以原作者可能根本没有什么赞扬焦刘反抗封建礼教的勇气和捍卫自主爱情的决心的意图。我们要知道,在宋明理学兴起之前,古代是不反对妇女二婚的,我们往前看,在《诗经》的时代其爱情的自由程度是不亚于现在的,只不过《诗经》中还是一种原始的爱情自由,并没有涉及到礼仪方面,男女因爱交合甚至野合的描述很多,到了秦汉时期,这种原始的爱情自由被礼仪所规范,但是人们仍不反对女子再嫁,男子再娶。所以什么作者反抗封建礼教的表述都是今人的臆造,翻看古代著作,明确反对封建礼教的大家也要等到明代的李贽了。那么远在东汉的作家就反抗封建礼教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我们常说的封建礼教到底是什么,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我想我们谁都说不清楚。事实上,中国的礼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古代,礼不仅仅是道德标准,更是具有法律象征的意义,比如周公制礼,这里的礼就是国家制度,只是它包含了一些相关的礼仪规则,这个时候的礼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而周公制礼并非是说周公是礼的创造者,周公只是对旧有的礼法进行重行编订和整理。也就是说在周前礼就已经存在了。中国有关“礼”的著作莫过于“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部著作的成熟时段大概是周至西汉。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封建礼教并不是一朝而就的,是经过不断地发展直到宋明理学才最后成熟。中国的封建礼教离不开儒学,在儒家之初的孔子时代,孔子就是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所以儒家成为了“礼”的代言人。至汉武帝儒学正式被官方承认,成为封建中国的“指导思想”。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发展,儒学在面临新的社会形势冲击之下,以传统儒学为骨架,通过与道教、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成为以后影响封建中国的哲学思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封建礼教”。

其实,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以虚构的文学内容给人以对现实生活的启迪。人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诸多困难,无论是情感上还是事业上,心理上还是肉体上。当我们心中的愤懑不得抒发之时,文学作品就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选择,我们可以根据文学中内容来反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出走之谜其实对于作者来说根本无关紧要,作者想说的就是给予一对相爱的人更多的宽容,给予一份美好的爱情更多的祝福。而刘兰芝出走之谜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也不应该太过重要,因为那样就背离了作者的本意,毕竟《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抒情叙事诗,而不是悬疑推理诗。但是《孔雀东南飞》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确实有很多启迪,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爱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回到那篇新闻报道中来说,如今的社会,虽然是一个绝对的恋爱自由的社会,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绝对的自由,我们受到了更多的约束,学历,金钱,名望,每一个都足够毁灭一份真挚纯洁的感情,用略显俗套的话说,我们所倡导的反抗封建礼教的勇气,我们真的有么?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