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句话,都是权利的游戏。
这种权利,不是勾心斗角的宫心计,也不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强迫,而是语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形势关系。
你需要影响谁的观念,谁就掌握着这场语言游戏里生杀予夺的权利。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桥段,相信所有人都是熟得不能再熟。前两年,更是被拍成电影,重塑经典。
然而,这段时间读到马薇薇等人合著的《好好说话》,其中对“三打白骨精”进行了另类解读,从说话的角度切入,围绕着唐僧为什么死活听不进孙悟空的意见,进行精辟论述,让人脑洞大开。
表边上看,唐僧是不相信孙悟空的专业水平,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师徒二人想问题的方向不同。
孙悟空的角色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降妖除魔,保护师父,见妖怪就打是职业素养所致。
可唐僧是什么人?是十世修行的金蝉子,轮回过那么多次,安全问题真的不是他的第一考虑。
唐僧当然知道孙悟空是专家,然而问题是,万一孙悟空错了呢?唐僧的十世修行就会付诸东流。
被妖怪吃掉不要紧,大不了再轮回一次;可是万一错杀无辜,取经这事就算彻底泡汤了。所以,唐僧的真正关切绝不是孙悟空站在自己那个层面就能理解的。
如果我们是孙悟空,又要打死白骨精,又要顾及师父的面子,该怎么办呢?我们就该站在唐僧的高度来分析里面的利害关系。
比如,孙悟空可以这样说,“师父,我知道您是怕我万一看得不准就会滥杀无辜。可是您也要想想,万一我们被外表迷惑错放走了妖精,受苦的可是周围的老百姓啊!”
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员工,从领导真正关心的问题着手去提出自己的诉求。就算这时候唐僧还是犹豫,至少也不会念紧箍咒了。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说话,说话应该成为每个人都精通的学问。然而,从小到大,老师也好、家长也罢,在说话这门学问上,仿佛都没有太多去教授自己的孩子,甚至很多年长的人自己也没有掌握说话的技巧。
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观点,“我不可能说每句话的时候,都要思考一下”“说每句话都要思考的人心机太深,一定不好相处。”“说话就要诚恳,心理怎么想就应该怎么说”……
然而,真诚与用心说话,真的矛盾吗?李笑来曾围绕这个问题,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是个相信“道”比“术”重要一万倍的人,“为人要真诚”是“道”,“坦率及效率”也是“道”,但是,在好好说话这事儿上,我却认为“道”这个东西常常用处不大,或者说不够大,因为这个世界本就是极其复杂的。
会说话的人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少些磕绊、多些机遇,而不会说话的人、或者经常说错话的人,则会在无意之间给自己挖坑埋雷、甚至树敌却不自知。
说话是门艺术,需要用心、需要琢磨,需要修行、需要磨练。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顺应当时、当地语境的需求,才是关键。
掌握语境,说话才有效果。如何好好说话,书中给出了“五维话术”。
沟通:权利的流动。沟通偏重“理解”,这是一个人维持人际关系、避免无谓摩擦,并创造良好氛围的基本能力。沟通的要意是平等,双方处在同一个平面才能打开心结,这就需要让权力流动起来,消除既定的权利格局,协调转向避免冲撞,营造畅所欲言的语境。
说服:权利在对方。说服偏重“改变”,让我们的观点和立场植入对方心中。说服的要意,是时刻警醒“权利在对方”,作为无权的一方,我们需要用各种迂回的手段达成目的。
谈判:权利在双方。谈判偏重“协调”,在可能冲突的情况下选择合作,并尽可能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
演讲:权利的形成。演讲偏重“表现”,这是一个建立自我身份、传递个人特色的最基本素养。演讲是说话能力的最外在表现,能够最鲜明、最突出地检验一个人会不会说话。
辩论:权利在他方。辩论偏重“捍卫”,有理有据地捍卫自己的立场、回应对方的质疑。辩论的目的不是消极地“防身”,而是积极地提升决策的效率和品质。
从沟通到辩论、从辩论到演讲、从演讲到说服、从说服到谈判,是一个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全息整体。
老古人也曾这样总结说话之道,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说这句话是真的假的,有没有事实依据?第二,这句话会起到什么效果、有没有用?第三,这句话是不是出自善意,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独特的见解?三个问题都问完,觉得自己要说的话既是真的,又是善意,还会有用,这时候再说出来。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认知是如此,思维是如此,说话更是如此。古人姑且能这样谨言慎行,更何况是现代人。根据不同的场景说不同的话,只有达到五维俱全的圆通状态,才能让我们在任何场景下都能成为一个好好说话的人。
与其说是好好说话,不如说是好好思考!
公众号:胡子大叔BeBetter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欢迎进入思考与阅读的世界。
期待您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