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春招刚刚过去,2017年秋招的列车就轰轰烈烈地驶来了.
然而我却还没在12306上预定开往Offer的火车票.
其实身边的小伙伴已经有所行动了: 小A最近不见人影,原来是跑去实习了;小B风风火火地为面试妆容做着计划;小C天天K书,比高考的时候还认真.
而我总是一种有气力却无处使的状态,具体说来就是三个问题:
1.我喜欢干什么?
2.我能干什么?
3.我适合干什么?
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没有一个人能把它们回答得特别清楚。
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吧:一个大学生在秋招斩获3个Offer和6个面试机会,请注意这是仅仅投了8份简历后的成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事实上,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成绩一般般,但是在大一的时候就明白了自己想要做什么,他决定毕业后直接工作,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把生活重心调整地非常好,在别人还懵懵懂懂地像高中生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去实验室做事情、去公司实习,但是会保证成绩不挂科。
我想他最后成功率很高地拿到offer,不仅仅归功于他的实习经历,更多的在于他明确的给人信心的方向吧。
如果你不知道你喜欢干什么?也别觉得难过,因为很难有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就算你真的确定自己目前对一件事情无感,但不能保证当环境发生变化,你的成就感发生变化的时候,你还是依然不喜欢一件事情。干一行爱一行是有道理的,我在刚刚读研的时候,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完全不了解,稍微一了解,就觉得它很难,我很难产生兴趣,但这件事是有意义的,是值得去做的,而恰恰我又不能放弃它,因为它关乎我的毕业我的学位;我坚持做了下去,发现靠着自己渺小的力量,也可以解决那些复杂的问题,渐渐地开始认可自己的能力,开始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件事情,你就上道了。
这就到了下一个问题,你能干什么?“能”这个字理解起来是不容易的,因为它在不同人的意识里,有着不同的定义。一个学生,“能”意味着知道怎么做并且愿意去做;一个职员,“能”意味着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学生和职场人对于“能”有着不同的定义,当从学生到职场过渡的阶段,这就变得相当尴尬了。就算在某个领域你有做过,但若让它作为你找相关职业的筹码,你会变得非常没有自信,原因只有一个:未知。未知是可以理解的,面对未知的环境,人的本能是逃避,但若想超越自己赢得进步,就应该敢于去做,即使真的失败了,努力的痕迹也会陪伴你找到下次成功的。
最后一个问题:你适合干什么?适合就像找对象,找对象的标准有外貌、能力、家庭和背景等,但其实都是要:舒服。只有对方的条件让你觉得舒服,你才会觉得TA是合适的,是适合于你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有很多标准,比如擅长、挣钱多、离家近、人际关系好处理等等。太多的条件往往会束缚我们的脚步,这个时候并不利于我们正常的发挥,应该缩小那个焦虑圈,给自己减减负,抓住一个真正需要的点,放下那些不太重要的点。扬长避短,做一个智慧的选择者。
拿一支笔,找一张纸,写下自己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吧,相信你会对求职更加充满信心。